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
2015-10-24费开志
费开志
【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个人而言,一种好习惯能受益终身。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本文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是我们教师在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家长们反映学生完成作业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其实就是在完成时没有良好的习惯,缺乏一事一毕的良好行为习惯,拖拉造成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习惯,才能有助于其健康成长,正如家长时常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总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吃零食等现象。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不良行为的表现均有违于我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期待,这些现象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有效资源。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启迪孩子们开启他们学习之门,进入知识圣殿的钥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诸多行为习惯都尚未养成,只要我们教育者本着以培养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是我们追求目标为宗旨,不懈努力,一定能培养更多的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受益终身。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为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如何帮助学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告诫学生这种行为“该不该”
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养成的习惯涉及面非常广泛。诸如:公共卫生的行为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维护校园及班级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个人清洁卫生习惯,如: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不用手揉眼睛等;在校拖地洗刷拖把时要用水桶或水盆接着……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该”的意义及“不该”的危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既能让孩子真实的感受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能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爱;然而这些行为往往使得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加之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感觉效果不理想,就又需要老师反复强调,长期教育才能形成。所以我们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个性品质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方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
二、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能不能”
只有平时的讲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自觉性。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这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在平时我比较注意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教育。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到,其次要求学生做到。又比如:当发现地上有纸屑时,我们教师弯腰主动捡起;当下楼梯时,我们教师靠右走;吃饭之前我们教师总是先洗手……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老师的样子去做。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人离开座位后自觉将凳子靠紧桌子。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们教师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校园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强调过程。需要我们教师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这就是我们的行为“能不能”持久的问题。
三、对学生的行为是否看得见
对学生正确校园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校园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通过评价是手段,能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荣誉观,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校园行为进行长期的细致观察并加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出现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及时进行肯定、表扬,并要求全校学生以之为榜样,以个体影响集体,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在期末还可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对那些有不良卫生行为的同学要及时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不良的卫生行为不但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给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狠抓学生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倡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涵养玉成”,学会做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礼貌养成教育活动。我们制定了《学生纪律十条》:
一、会唱国歌、队歌,升国旗时肃立,敬队礼规范。
二、会用礼貌用语,尊敬师长懂礼貌,友爱同学,不欺负弱小。
三、遵守学校纪律,按时到校,不无故缺席,有事请假。
四、热爱科学,认真学习,开动脑筋,主动寻找答案。
五、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认真做好预复习。
六、诚实勇敢,不说谎话,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
七、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热爱劳动,服装整洁。
八、遵守活动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给老弱病残让座。
九、节约用水,爱惜粮食,爱护花木,保护环境,热心公益活动。
十、合理使用零花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人生的一项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学习不光为了高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