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种植蘑菇的实践活动初探
2015-10-24王北初
王北初
【摘 要】如何将蘑菇种植技术的掌握在城市中学生中进行普及,让城市中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蘑菇的生长过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一门可行课程,这是城市初中生物教学增强教学社会实践性,提高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蘑菇种植;实践活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型真菌——蘑菇”一课时,教者可利用视频以科普知识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蘑菇种植场,让学生对蘑菇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如何将蘑菇种植技术的掌握在城市中学生中进行普及,让城市中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蘑菇的生长过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一门可行课程,这是城市初中生物教学增强教学社会实践性,提高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运用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蘑菇种植应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一般采用的都是熟料袋栽,可以提高成功率和产量,大多采用大棚生产,配有蒸料炉灶,无菌接种房,空调和湿度计等设施。蘑菇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要求环境清洁卫生。像杏鲍菇等对温度差的要求更高,生产上一般采用设施完善的菇房,基本上属于工厂化生产。而城市中学校一般不具备建设生产大棚的条件,缺乏蒸料炉灶,无菌接种房等设施设备。如果在城市中学校完全照搬生产上的技术,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解决这一困惑, 只有依据以模拟蘑菇能在自然条件进行生长的条件,“把蘑菇种进花盆”,让学生通过研究和实验找寻在城市中学校种植蘑菇的技术, 让蘑菇种植走进我们的生活, 来到学生的身边。
一、把“蘑菇种进花盆”的设想与实践
1.设想。平菇是较为容易种植的蘑菇之一,生料盆栽的成功率较高,作为城市中学生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在广大农村学校还可以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除平菇外,中学生种植的蘑菇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研究木耳、金针菇等菌的生料栽培,以提高学生对这些菌类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2.实践。首先是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出“把蘑菇种进花盆”的技术内容进行学习。具体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收集蘑菇种植的原料、设备、培养料配比及灭菌技术、栽培环境和菌种来源等,由各小组研究总结出适合城市中学生种植蘑菇的技术知识。学生经过网络搜集、书籍查阅、向菇农走访咨询,在众多蘑菇种类中筛选出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种植容易,也极具观赏价值的平菇作为实验对象;同时,整理了适合城市中学生种植蘑菇的技术知识,生产上用的主料、辅料等。经过比较分析,学生对于“把蘑菇种进花盆”的技术掌握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主料、辅料和菌种选择技术,菌种可向商家购买,主料可选用商家生产菌种的棉籽壳,辅料可采用麸皮;二是蘑菇生料栽培中培养料的灭菌方法, 可用开水浸泡30—60分钟或用5%的石灰水浸泡24小时;三是配料比例,一般为主料90%,辅料5%,石灰1%,还有一定比例的农用化肥和克霉灵等添加剂,为栽培出绿色的蘑菇, 培养料的配比最佳比例是: 棉籽壳80%, 麸皮15%,石灰2%,白砂糖3%,克霉灵0.1%。
其次是开展“把蘑菇种进花盆”实践探究。具体分为:
课前准备阶段——每个学生自带一个洗净的花盆备用。为了实验不同的灭菌途径,每个班一半学生采用开水浸泡,一半学生采用石灰水浸泡。用开水浸泡的学生,用水瓶准备好开水,提前一节课利用课间时间到实验室,将棉籽壳称量后放在一个大的桶中用开水浸泡,遮盖,以保持料温在60℃以上。用石灰水浸泡的学生,在前一天的下午放学后到实验室,将棉籽壳称量后倒入大桶中用5%的石灰水浸泡。
上课操作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浸泡后的棉籽壳捞起沥去多余水分。用石灰水浸泡的棉籽壳再用清水漂洗一两次,沥去多余水分。然后将沥去多余水分的棉籽壳倒入大盆,分别称量加入15%的麸皮,3%的白砂糖,2%的石灰,需要灭菌灵的组按0.1%添加,然后戴上手套将培养料拌匀,湿度以手用力捏,指间有水滴挤出为宜。学生用干石灰先将花盆内面擦洗,在自己的花盆中先装入小半盆培养料,再由指定的两三名学生将菌种瓶中的菌种捣散,在每个花盆中间铺上一层菌种,学生再继续装培养料至盆满。最后,学生用干石灰擦洗过的报纸覆盖,石灰擦洗过的一面接触培养料,用包装绳系牢报纸进行封口。对于极个别忘记带花盆的学生,可以备用生产上用的塑料袋为其装一袋,菌种接种在袋子的中间一处或两处,同样用石灰擦洗后的报纸密封。
菌丝培养管理阶段——让学生将花盆带回家、教室或寝室,置于阴凉通风清洁的地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用石灰处理一下花盆放置环境。部分学生采用了透明的塑料盆或玻璃盆,能很好地观察到菌丝生长的过程。视花盆大小,一般培养菌丝时间20—30天。对于陶瓷花盆,学生可以观察盆底小孔是否长满白色菌丝, 也可以将盆口的报纸挑开一个小孔观察是否长满白色菌丝。
出菇管理阶段——当菌丝长满后,学生就可以在封口的报纸上喷水了,每天喷水数次,几天后,白色菌丝就会扭结出菇。出菇后,每天喷水数次,保持湿度,也可以在盆口放置树叶、腐质土等,以增加保湿的效果。当菌盖上面的凹陷处有白毛产生,即可采收,从出菇到采收的时间视气温而不同,一般7—10天。采收后,再用报纸密封,培养菌丝3—5天,再次喷水又可以出菇,一般可出菇3—5茬。出菇过程中,白色菌丝最先扭结成白色菌蕾,白色菌蕾1—2天顶端变成深灰色,深灰色再逐渐变浅成灰白色,同时菌盖也由最初的圆形逐渐变成扁平的叶状。
二、蘑菇种植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
经过“把蘑菇种进花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出了适合城市中学校广泛开展平菇种植实验的方法;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配料中各种材料的作用。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用完整玉米芯作主料,米糠作辅料的实验:玉米芯用开水浸泡,将玉米芯堆砌成墙状,中间用包装绳束缚防倒塌,玉米芯之间用米糠、石灰、白砂糖按上述比例加水拌匀的培养料填充缝隙,间隔二层玉米芯铺一层菌种,最后用稀泥将玉米芯墙进行密封, 最后实验结果效果很好, 平菇从干裂的泥缝中长出,很是美观。部分集中放置在教学楼的花盆,成了学校的风景之一。当看到菌蕾的形态和颜色变化,学生们都唏嘘不已,每天都愉快地为其喷水,课间总是三五成群的师生围着观赏。尤其是当学生亲手采摘下自己种植的平菇,再加工食用,那种心情和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从学生告诉教师的那种自豪神情,就能感受到学生愉悦的身心。
提高“把蘑菇种进花盆”实践探究活动的质量,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技术改进:一是蘑菇种植辅料比例把握,如白砂糖是为了菌丝培养阶段菌丝快速生长,抑制霉菌的生长;石灰比例的增加,是平菇生长环境要求的碱性,提高抑制杂菌生长的能力。二是是否添加克霉灵,都能在花盆中种出平菇,只是没有添加克霉灵的组,感染霉菌的情况要严重一些,如果先将盆面的霉菌去掉,用清水冲洗,再涂撒石灰,可以很好地解决霉菌感染。三是在盆口密封环节,除了用报纸,也可以试着用稀泥密封效果会更好;另外如果在下雨天上课进行配料、接种和密封,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