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015-10-24甄咏潇
甄咏潇
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的培养的要求是使学生喜爱数学,喜爱学习,了解数学,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就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学生学习的情感基础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常常发源于对教师从心理所产生的敬佩。作为一名初中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从行动上接近你,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尤其是在对待后进生上,更应该给予温暖,给予理解,给予帮助,相互尊重。在课堂上,一个激励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融洽师生感情。如此,学生就会热爱你这个教师,敬佩你这个教师。这种热爱和敬佩的感情就会转化为对你所教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易犯时冷时热的毛病,情趣不稳定,要使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研究教法,深入浅出,让学生听懂每一堂课。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课前准备好三角形图片(用硬纸板),在课堂上将三角形剪下来并拼在一起,学生通过实物直觉观察。引导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教学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同学:“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了,便会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就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行吗?”同学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高,一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就不会一忽高,一忽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从而掌握了圆的定义。这既可以增进知识的兴趣性,同时又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利用数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数学的特点是: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这就决定了数学教育具有严谨性、确定性,教学中,在原有的概念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概念。教师根据学习数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要认真细致;计算要细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可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推理、验证使学生懂得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这一系统活动中,还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信心,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同时,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对自然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了解一些数学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不断的得到培养。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在现行教科书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知识,在教材中只能是一笔带过,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努力弥补教材的不足,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再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将空洞的知识变得“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利用多媒体演示椭圆,双曲线的画法,学生看了很直观形象,易于接受。如果不演示,在黑板上直接画出图形,那效果明显不一样,这两种方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
五、注重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为调动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有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将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合作,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的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和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重建。与学生完全平等交流,学生既与你交流信息,也与你交流心事,从而让学生完全信任教师。在课堂上,学生认同教师,才会跟着老师学习。在教学中,师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我们应该提出师生间相互学习、交流,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应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坚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情感交流与价值观交流,这样,课堂中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才可能更有成效。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我认为习惯的养成应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上。所以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同时还要有与同学合作互动的空间,有与老师交流表达的机会。学生不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点拨,进行变式练习,如图形的变化,条件的变化,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每节课的最后都有要留出时间给学生反思,提出质疑,思维提升。时间一长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自然形成。
七、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初中学生大多数好胜心强,渴望成功。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竞争机制,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接连不断的兴趣源。例如课前安排3—5分钟完成教师事先设置的小知识竞赛或练习或开展小组之间的抢答赛等,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在每一章学完后,可以开展每人出一套试题,交叉考试,设立一些优秀奖、进步奖。把单一的考试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这些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成功的欲望越强,学习兴趣也就越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知、情、意、行的统一。需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