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生,促进发展
2015-10-24管亚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仍是一个“还”字,在低年级同样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才可能转变成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灵活使用教材
不局限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
2.充分信任学生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教学改革之所以搞不好或坚持不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潜意识中,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不敢大胆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尤其是不敢让学生暴露问题。反之,一些在教学改革中搞得比较好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搞教学改革,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放心大胆让学生去闯,一定要充分让学生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并因势利导解决好这些问题。否则,教学改革就无法进行。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按顺序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归类成3种。
3.结合生活经验
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并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结合,如: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厕所时男的上男厕,女的上女厕。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
4.适时鼓励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呼唤、激励、鼓舞。”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学生,当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教师的表扬。所以,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心困生”的激励。事实上,有时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关怀呵护的举动,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声饱含深情的鼓励,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甚至影响其一生。
有人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激励学生。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应多给他们说一些鼓励性的话;当给学生批改作业和书写成绩报告单时,应多给他们一些富于个性的鼓励性评语;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或挫折、受了委屈或有了成绩时,应多找他们进行一些激励性谈心;当发现学生身上有某些个性所长和各种健康的兴趣爱好时,应多给他们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定向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时时感到教师对自己偏爱有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能高昂起充满自信的头。
组织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难点,开始摸不着头绪,上课孩子们乱哄哄的,有时急了就大喝一声,但无济于事。我就改变了策略,用很温和的口气说:大家看xxx谁坐得最棒、听课最认真……,这招真灵,其他孩子都跟着坐端正,挺直了腰板,专心的听讲。写字的时候我提着一袋子小红花,一边巡视一边要求,只要大家把每个字写的规范,又遵守纪律,老师就会发给小红花,每节课孩子们都写得即认真又很守纪律,这都是鼓励的魅力。
二、克服自身的不足
1.不了解学生
有些教师适应了高年级教学,面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学中总是犯眼高手低的毛病,摸不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所以总容易相信孩子们的举手,孩子说学会了也就认为孩子们掌握得不错了,但实际是有一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
2.启发不到位
对一年级孩子的启发用语必须浅显易懂又准确才行,否则就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我想让孩子们用小棒摆出13这个数的时候,我是这样启发的,孩子们谁能用小棒摆出13,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3 ?好多孩子拿出一根摆到左边,拿出4根摆出一个3,我意识到自己的启发误导了孩子们,赶紧纠正:是用13根小棒摆出让老师一眼看出来,这样孩子们就能摆出来了
3.不因材施教
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三、促进学生的发展
1.更新观念,提高水平
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有人说:好学生是“宝”,差学生也是“宝”。是“宝”就要懂得去珍惜、去欣赏。有时听到有的教师说:我一见到某某学生就烦。一个教师若持有这种消极心态去面对学生,那学生肯定对你会“敬而远之”。这也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家校联系,促进发展
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家长观念,优化育人环境。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教师要转变角色,跟学生共同成长。
3.服务学生,有效教学
“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在新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教学最缺的还是服务。比如,只要我们留心一下课堂教学,就不难发现目前很多课尤其是公开课,不是教师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教师服务,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服务,为教师在课堂上“作秀”甚至造假服务。
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需要教师提高为全体学生全面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和亲情式全程服务。尤其要改变长期以来颠倒的课堂服务观,强化“以生为本”的课堂服务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真情服务中得到和谐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