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力平衡”更完美
2015-10-24周林勇
周林勇
【摘 要】对八年级物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的改进,是初中物理实验的典型个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结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使实验更精确。
【关键词】二力平衡;摩擦力;实验方案;评价;改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初中科学力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功、能、机械能守恒等物理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深切感受以实验为基础、以严谨逻辑关系构成为理论结构的科学学科特色。本文将对“二力平衡”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一、探究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图1 图2
多数教材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采用的是如上图1所示的方案,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两边悬挂重物通过安装在桌面两端的滑轮拉木块,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际探究时发现,两边所挂砝码质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木块向右匀速运动时,右边钩码的质量大于左边钩码的质量。分析原因,木块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桌面对它向左的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1、F2和摩擦力f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是平衡的,满足关系:F1+f=F2,所以F2>F1。
二、摩擦力介入的探究实验
许多老师设计了多种减小摩擦力影响的实验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图2所示。用一辆装有轮子的小车代替图1中的木块做实验,把原来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的影响大大的减小了。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发现小车匀速运动时,两边的拉力F1和F2仍然有一定的偏差,说明这种改进方案对于减小摩擦力的影响的效果是有限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何在保持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中来呢?基于以上种种思考,本人在执教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探究实验——“纸牌平衡实验”。利用一张两个角拉上线的纸牌,两把弹簧秤和一把剪刀进行实验,由于小纸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对卡片的拉力,所以小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设计符合物理学中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的思想。
三、有关测量二力的实验探究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活动中,考虑到力的三要素都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也需要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方面着手,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运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为了准确方便的测出拉力的大小,采用的两边挂砝码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水平面上,砝码的重力就等于拉力的大小,并且拉力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安装两个定滑轮则是为了改变拉力的方向,避免自身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怎样证明二力平衡时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以逆向思考,把研究对象旋转一个角度(如上图),使作用在同一物体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观察研究对象能否保持平衡。
学生了解了为什么这样做,才知道如何去做。教师如果让学生了解了有关“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意图,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完成实验探究,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该实验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优点:
1.减少了摩擦力的影响。由于纸牌重力很小,表面较光滑,与拉力相比纸牌和桌面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
2.实验精度较高。两条线固定在纸牌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使得纸牌静止,读取两个测力计的数值。改变两侧拉力的大小,总结出静止时两个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扭转纸牌的角度,使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放手,观察纸牌的运动状态,最终平衡时两个力的方向必然在一条直线上(效果很明显)。
3.体现科学学科的严谨性。实验中让学生在纸牌处于平衡时,用剪刀把纸牌一剪为二,结果纸牌马上就不处于平衡状态了,可以巧妙地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之一: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结论。(这是一个学生较容易忽略的结论,本实验中的经历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教材中的实验是无法验证的)。
4.实现了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的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实验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一边做实验,一边分析讨论,合作默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些深深感染着我。新课程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
通过探究我认为此实验还存在以下缺点:
1.实验内容受到一定局限性。只能探究水平、左右方向的二力平衡问题,容易使学生认为只有在这个方向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缺乏各个方向上二力平衡的探究过程。
2.实验参与性受到一定限制。受器材、实验装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较难开展小组实验,一般采用老师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