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2015-10-24徐秀梅
徐秀梅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中构成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几何想象能力的前提。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灵活运用;理解概念;引导学生 小学高段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有了一定的逻辑意义和严密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为了保证概念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步步为营,概念的揭示追求严密的描述,为一词一句费尽周折。结合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认识平行四边形》案例
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入略。
师:观察平行四边形,它们可能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生: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生: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角是锐角,两个角是钝角。
生: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平行的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2.师:(教师一一板书学生的回答)这些平行四边形确实具有这样的特征吗?你们是否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一组一齐想办法)
汇报展示验证方法:
(1)验证对边平行
生: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一把尺与其中一条边重合,另一把尺紧贴第一把尺移动……
生:可以在对边之间画两条垂直于边的线段,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如果两条线段长度相等,那么说明两条边互相平行。
(2)验证对边相等
生:用直尺测量对边的长度,它们的长度相等。
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完全重合。
(3)验证对角相等
生:用量角器测量……
生:马上补充:我们还发现相邻的两个角加起来是180度,四个角加起来是360度。(分组验证的时候,多数学生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我当时心里想:“你们就不能采用更好的办法吗?多麻烦,还要产生误差!”压根儿没想到笨办法帮助他们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生:把对角撕下来重叠……
生:这样破坏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折一折(如下图),两个对角就重合在一起。(听课的老师、我和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他喝彩。)
3.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一个怎样的图形我们可以确认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可以确认为平行四边形?
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感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师: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有用语言描述的,有用集合图表示的。)
为什么称长方形和正方形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感悟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进一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选择材料——小棒、几何钉板、尺等,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展示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创造平行四边形的,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特征?
学生的回答略。
师:谁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借给老师,教师借一个拉一个:你们的作品粗制滥造,一拉就变形,是次品。(拿出钢条制成的大平行四边形)拉拉我的,应该够结实吧?
师:原来不是我们的缘故,是平行四边形自己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能治好吗?
四、认识高、画高,提升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师: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脾气,我们就可以用刚才的四根小棒搭出几个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拉动四根小棒,形成各种平行四边形)
生: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师: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生:不稳定。
生:周长相等。
……
感悟:小学数学第八册课本中在揭示了“四边形”的概念后, 直接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非常简单,对于平行四边形丰富的特点,毫无涉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急功近利,教学目标定位狭隘。因为评价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掌握与否,在试卷中出现最频繁的就是判断题,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通过观察,提问:“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有什么特点?”直奔中心,揭示概念,然后强调概念中关键的词语,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采用的是“功利”教法,忽略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块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只停留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样苍白的层面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设计这次教学预案时,我把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感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作为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自然地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高屋建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考虑到平行四边形特征的丰富性,学生探究可能难度较大,而教材把它安排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组基本图形的第一课时,图形的认识和面积教学穿插在一起,不利于学生对图形的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把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三种图形的认识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把对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放在最后,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探究起来如鱼得水。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老师相比更胜一筹,令我深感以前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现实”的忽略。学生在后几个环节中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灵活运用证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丰富特征的了解,并没有影响对其本质特征的掌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