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2015-10-24张亚国
张亚国
【摘 要】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在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在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提问和探究学习,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概念性、规律性,多向性、灵活性,应变性、拓展性,渗透性、实验性”等等。
【关键词】基础;实际;设计;创新;概念性;规律性;多向性;灵活性;应变性;拓展性;渗透性;实验性
从基础出发,第一要重视物理学习的概念性、规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就是物理课程的定义,在教学中注重重视物理的基本概念,深刻剖析强化思维,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灵活的掌握物理概念的规律性,比如:(1)在学习物理压力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剖析:力叫做压力(就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叫做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垂直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这样对压力的一步更进一步的分析,就能使学生对压力的概念了解的全面、深刻、透彻,并且能够在运用的时候就会准确、清晰、灵活;(2)在学习电功率课程概念时,我是这样做的:1.电功率概念引入;2.由电功率的定义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小时;3.通过例题巩固电功率的概念、单位和公式,使学生对电功率这个物理名词更加深入记忆。(3) 在学习产生明显衍射条件时举例说明:水波通过大孔后边沿模糊是因为有衍射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太阳光通过窗户,窗框边缘的影子是模糊的,同样是因为有衍射现象的出现。物理学是自然界里的认识、观察和实验科学,重视概念性和发现规律性,就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思维能力。
从实际出发,第二要重视物理学习的多向性、灵活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物理时,有的学生觉得物理很好学,概念熟悉、规律掌握,就是在遇到运用物理知识的时候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比如做习题、搞实验、写报告等等,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错误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就是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正确思维呢?首先弄清楚基本概念,让思维活动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回答,给学生以物理或者事物规律的内在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推理分析,让学生弄清楚物体的现象、本质和发展变化过程;其次给学生讲解物体的属性、质地和材料,比如:玻璃杯子里倒上开水为什么会爆炸?是由于玻璃杯是个不良传热体,有水的地方迅速膨胀,是玻璃杯整体受热不均造成的;最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等生、中等生和差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进行观察,找到一题多向解决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合理设计发散问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灵活性的思考、思维、探索问题,这就是着意培养灵活思维的核心。
从设计出发,第三要重视物理学习的应变性、拓展性,创设学生的思维模式
物理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多动脑筋,找到教材中的关键、重点和难点,找到课堂中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课本、理解课题、理解课题,有思维发展、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想,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此为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安排习题、培养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拓展方法。(1)设计“误区”习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例1,质量为7.9千克的正方形铁块静止放在面积为0.5平米的水平面上,对水面产生的压强是多少?(p﹦7.9/1000千克/立方米g﹦10牛/千克);直接代入公式P﹦F/S﹦mg/s就是158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F﹦G﹦mg﹦7.9/1000帕。(2)设计“相近”习题,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设计相近的习题,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吸收新的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判断力和区别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思维;(3)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相近式练习习题,优化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也可以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进行类比思维,就能够简单化的理解。
从创新出发,第四要重视物理学习的渗透性、实验性,强化学生的思维效果
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的思维、思想,所以,物理学实验的核心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创新为主。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在能量;物理实验为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天地和最佳环境,对于那些联系生活实际的物理实验,只要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就能够发现有用价值,能够强烈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欲望和动机;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人,改变实验方法、更新实验教具、设计实验过程,极大的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帮助学生走进实验的广阔天地,探索物理规律、意义和社会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