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动态教学模式研究
2015-10-24周学能陈显锋
周学能+陈显锋
【摘 要】何谓动态教学模式?它是在众多教育理论及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教材为要素,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以多元互动为基本前提,以教师为平等中的首席,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特征,以师生、生生多元、多层次动态交叉对话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恒定、直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态教学;特征;程序;模式;研究
动态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动态教学”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在“恒定状态”下的一种“冷静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的时空与老师的引领倒置和前移,具有恒定性、直观示范性及可操作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一、动态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一)全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与“自我”。因为整个课堂就是自我生成问题,自我参与讨论,教师将“首问权”倒置,根据学情予以引领。
(二)全程充分体现生生、师生多边互动与实践。整个课堂结构就是学生以四—六人的学习小组为“共同体”参与初级层次的对话,进而形成“资源集合体”,再次参与有教师引领的高级对话。在“我这时是阅读组长”“我这时是求助者”“我这时是分享者”“我这时是援助者”“同学们,我们小组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同学,我能帮助你们”“同学,我对你的回答有异议”“同学,我对你的回答有补充”“同学们,这里你们的思考还不成熟,老师作作引导”的互动中最终达到人人都是“思维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三)全程充分体现生活的、开放的语文。因为无论学生内心装有多么丰富的生活感性材料,作为老师,如果不给学生倾诉与表达的机会,再多、再好的材料也无法渗透到课堂中来,但是“动态教学模式”的课堂至少给了学生两次引入“生活”的机会:一是在“出示‘预设模版,学习者自主生成问题”环节的用“笔”表达;二是在“动态对话,促进生成,共享资源”的“我的观点我举证”的环节中,用“嘴”的倾诉。
(四)全程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从整个结构看,“预设模版”的生成就把“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了,“我能行”中1.查寻课文相关资料—作者、文章时代背景、相关文章链接(略)2.生字书写3.联系语境、生活理解词语4.重难点句的理解5.佳句抄写6.归纳主要内容等就是重点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我与你分享”和“我向大家来求助”中就能重点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整个过程中看,它处于课堂呈现的第一环节,这就充分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五)全程充分凸显即兴性与生成性特征。从整个课堂结构看,谁都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它受其它多方面的制约,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不同,阅历各异,加上情感体验的个体差异,导致课堂会出现“意外”与“奇迹”,更何况还有教师的引领,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生生间、师生间并不是知识与思维的简单叠加,而是会把每一个个体的思维引向更高的台阶,因而说它充分凸显“即兴性与生成性”特征。
二、动态教学模式还应具备以下五步操作程序
第一步:广泛“预知”,以不变应万变
所谓“预知”就是教师在课前对所教文本涉及的所有相关信息及教学的环节作通盘的了解、知晓并掌握,作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备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应有以下几方面的“预知”。1.“双基”的预知;2.课堂教学程序的预知;3.课堂上可能质疑的预知;4.超文本的信息预知。
第二步:均衡搭配,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及年龄特征的不同,均衡搭配,合理分组,便于组建“学习共同体”。
第三步:出示“预设模版”,学习者自主生成问题
案例:
(一)阅读时间 2006.10.18
(二)阅读文章《秋天的怀念》
(三)我能行
1.查寻课文相关资料—作者、文章时代背景、相关文章链接(略)
2.生字书写
3.联系语境、生活理解词语
4.重难点句的理解
5.佳句抄写
(四)主要内容
(五)阅读体会
(六)我与你分享
(七)我向你求助
整个“预设模块”的亮点在“阅读体会”和“我与你分享” 环节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还要站在作者、编者的角度用“心”与他们对话,认真联系生活想想,要将读者、作者、编者这些“人”与“文本”及“生活”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文内有依据,文外有实例”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要尽量研究文本,自设疑,自解疑,把你所知而别人还未知甚至可能不知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是你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我向你求助”环节中,一要尽量提出通过自身努力而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二要尽量提出别人感兴趣的疑问,以便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讨,以便老师在教学时能有效地引领。上面的“案例”中三个求助的问题基本达到了这种目的。
第四步:交流“预设模版”,形成“资源集合体”
所谓的交流“预设模版”,就是小组内展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炼,形成“资源集合体”的过程。教师只做资源信息的收集而为“引领”做好准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回归阅读者“自我”。
第五步:动态对话,促进生成,共享资源
“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属性。这既是“我与大家来分享”“我向大家来求助”的具体体现,也是共享资源的必由之路。所谓“互动”,就是针对上一环节形成的“资源集合体”的成果与问题共享共担共释疑。这是所有特征中最为重要的,这种互动是师生间,生生间,小组间的多元、多项互动。所谓“多角色的动态交叉”,即“我这时是阅读组长”“我这时是求助者”“我这时是分享者”“我这时是援助者”“同学们,我们小组向大家请教一个问题”“同学,我能帮助你们”“同学,我对你的回答有异议”“同学,我对你的回答有补充”“同学们,这里你们的思考还不成熟,老师作作引导”……通过多角色交叉定位,这就充分挖掘了课堂的潜在资源,建构了全新而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它能以文本为教学载体,以社会生活为教学背景,将所有的教学要素资源最大化、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率最高化。最终达到人人都是“思维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但小学生毕竟知识有限,社会生活阅历不深。况且课堂是以教者“零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而生成问题,也就很难达到“教学标底”,因而教师的“引领”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第六步:综合实践,课堂拓展,巩固成果
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文本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应贯穿本教学策略的始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
[2]周学能.《在动态与即兴中生成语文之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小学语文栏目”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