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15-10-24徐会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课堂教学

徐会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灵活掌握教材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有效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文明习惯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公德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以育人为目标,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灵活掌握教材和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有效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文明习惯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公德心。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从老师爬上神坛那天开始,就一直高高在上,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学生向经过的老师致敬问好。可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应该自觉地从神坛上走下来,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知道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都来源于生活,所有的案例和素材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千方百计地去创设情景,让文字成境,使图片生活,让事实说话,让历史复活,把遥远拉近。如果能这样,就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刻的问题浅显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使其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1.讲述故事。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2.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快乐的“六一”》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快乐的节日》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情绪高涨,教师再顺势揭示课题。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合作能力,注意设计问题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例如,在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这一课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未成年人应该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

三、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实践感悟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正面说理,又有反而教训;既有校园内容,又有家庭生活内容和社会广角内容;既有辨别是非的讨论,又有体验生活的实践;既有身边的凡人小事,又有名家的典范等等。这些具体事例和现象,该如何上升为一种道德观念的认识,并理解和同化呢?巧借多媒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四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节中,教材由“评议箱”、“回音壁”及“知识角”三部分内容组成。如果我们就书中内容进行单调地讲解,其效果显然是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把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形象化、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会甚佳。像“评议箱”中的“去网吧”的教学内容,通过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制作成“网吧的故事”,来诱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和评议,易形成鲜明的是非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像“知识角”介绍拒绝的几种方法,学生虽然易于了解拒绝的方法,但在头脑中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分清场景去具体应用,教师通过制作“拒绝的故事”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学会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从而达到教学中的“分清是非、学会拒绝”的目标。在开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或带领学生突破校园生活的“圈子”,走进社会,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系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探究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活动的艰辛与愉悦,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道德品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做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小模范”。

四、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课堂教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