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2015-10-24强江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情感

强江峰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教材内容感染学生,教师情感熏陶学生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榜样引路,教育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两位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围绕我们应向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思学习什么展开讨论。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应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第二、要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第三、好好锻炼身体,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革命导师的崇高品质,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水平。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飞夺沪定桥的材料,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这在世界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将同类教学内容进行前后分析比较,例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从时间、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意义上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了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过这三次条约的赔款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受苦受难,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地方史的教材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的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接受,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长城抗战、高蠡暴动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内圣外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谐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博爱平等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精髓,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对当前和今后治世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历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历史
情感移植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