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015-10-24刘燕
刘燕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初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文章提出了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第一,从写作内容上看,应让学生“实话实说,顺其自然”;第二,在课堂教学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构思、打草稿,至少学生在课堂上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思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实话实说;顺其自然;课堂教学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最苦恼的问题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恰恰最能表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写得出色的文章极少,可谓凤毛麟角;一般的作文都是套用别人的文章,无新意,甚至抄写成风;更有甚者文章思路混乱,语句十分生硬,难以让人读懂。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去面对,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即让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有内容可写,且有一定的可读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暂时让他们有内容可写,语句通顺即可。要想做到这一步,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从写作内容上看,应让学生“实话实说,顺其自然”
以往学生的作文没有新意,往往是由于流于形式,没有“实话实说”。例如:写“助人为乐”方面的文章,多数学生不是写“雨天送老大娘”,就是“放学路上送盲人伯伯”,不是写“拾金不昧”,就是写“好人好事”之类的事,我们知道,事实上哪有那么多“老大娘”、“盲人伯伯”让他们送,哪有那么多“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做,学生只不过为了流于形式而已。这时,教师在布置作文过程中应强调不要写上述类似事件,应该写事实,让学生实话实说。凡是没有写事实的一般情况下应给与否决,必须时刻强迫学生写事实。当然,所布置的作文内容一定要有事实可依。如果持久的让学生实话实说,顺其自然的去写,相信学生都会有内容可写,因为即使写作基础再差的学生也不会笨到不会说话、没有思维的程度。只要会说话(写话)、有思维,就能够写出文章来,再加之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认识,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至少会有可读性或趣味性。对于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来说,除了实话实说外,加上自己遣词造句的功夫,写作技巧,会写得好上加好。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顺其自然”的升华、画龙点睛或合理加工(多指简单的加工制作)等,尤其是对平时作文写得较出色的同学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而不对一般的学生进行这方面指导的原因在于一般的学生在认识上还是不到位的,写作水平尚未达到这一层次。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搞一刀切,要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尝试到“跳一跳就能摸得着”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在这里我们还要认识到:出色的作家所写出的被人们认可的、广为流传的文章,细心想来,他们也是在“实话实说,顺其自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还要辩证地看“实话实说,顺其自然”,有时不能只拘泥于眼前,对待优生还要让他们学习作家作品,经历更深层次的“实话实说,顺其自然”,不能一味的“写实”,也要加入合理的“想象”,关注事物的“未来”。如果拘泥于“实话实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联想和想象,写作无异于照相,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升。
如果在写作教学中长期坚持“实话实说,顺其自然”的写作原则,学生一定能够深入的挖掘生活源泉,从现实出发,写出有新意、有价值、有时代感的习作。这也印证了“生活是写作唯一源泉”。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不是没有内容可写,关键是找不到写作的出发点,没有深入的理解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寻求写作的出发点,进一步理解生活,学生定会有内容可写,有创作的灵感,也不会遇到作文就头痛了。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在总结自己的生活历程。如果这样的话,相信每个人都能不断地“实话实说,顺其自然”。
第二,在课堂教学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构思、打草稿,至少学生在课堂上也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思路
古人曾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给学生读例文,相当于作战时的第一次击鼓,这时学生往往会激情踊跃,有极高的写作积极性,有时对于优生来说还会诱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契机,把他们的积极性灵感发挥于写作之中,那么学生的思路或草稿至少也会有个雏形。课下进行写作或修改定会有的放矢。如果课上讲了四、五十分钟,学生在课上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文章构思,到了课下他们的三分钟热血往往会随着课间的轻松和下一节课的新内容“再而衰,三而竭”,优生的灵感可能也会荡然无存了。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行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的构思就是对头脑中的材料作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最优化,包括精选题材、提炼主题、设计人物、编置情节、安排结构以及探索最适当的表现方法等。有的学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有时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的精巧与否。尤其是当堂作文,在构思方面若能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那么文章升格获得高分将会成为现实。
因此,在作文课上教师在布置完毕后,要利用余下的时间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与指导,鼓励学生选取生活中事实或评论某种现实,帮助一般的学生构思或选材,指导优生在写作构思上的“顺其自然”写出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做定能优劣得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堂都有一个不同程度的起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