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中对历史课的几点思考
2015-10-24郝玉芹
郝玉芹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唱“独角戏”,让学生在下面当“观众”,“满堂灌”,师生互动性不足,只是“提与问”式的。在当今课堂改革的推动下,教师也都在摸索如何当好“导演”,如何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有生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一些思考,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久远,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在他们看来,历史课很轻松,不用听课,不用动脑子思考,只要考试前记记背背就够了。学生的这种认识最终导致了课堂没有实效性,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课标中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的完成。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逻辑思维在不断增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巧设问题。设问之前,要用直观的影像、图、文字等创造情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冯恩洪曾说过:“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实”,意思是问题的设计不要偏不要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符合本学科的知识特点。比如:我们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最可爱的人》这一节课时,我们首先放《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电影片断后,我们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当时中国志愿军为何对去朝鲜作战那么振奋?学生可以结合上一节课学的知识回答,用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未知,获取新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如果我们这样设计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要通过侵朝进犯中国?我们学的是初中二年级的知识,而问题是初三年级才学的,这样设问肯定不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所学过的知识相联,要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不要生硬。
二、运用多种形式阐释知识或创造情景
历史教学切忌平铺直叙,只让学生自读文字性知识,总结事件的几个方面。历史也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试着去寻找它给我们留下的痕迹,要让历史的痕迹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比如:我们在讲《秦王扫六合》中统一货币时,就找了一些燕国、楚国、齐国的货币,让几位学生围绕商品交易做表演,从表演中产生产交易不便的问题,从而说明统一货币势在必行。效果非常好。因为我们这里是燕下都遗址,有许多不同国家的货币,比较易找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思考,学到知识,增强记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历史地图的使用。时间、空间、人物是组成历史事件的三大要素,也就是说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离不开一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地理环境,而且有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史地不分家”也道出了地图、地理知识与历史学科的紧密联系。历史地图是增强空间概念的工具,它直观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帮助记忆理解文字性的知识。比如:在讲长征的路线时,单纯用文字是非常繁杂的。如果我们在地图上一个一个标记出来,再让学生讲述每一个地点的历史故事,效果相当不错。影像、文字史料、文物景点考查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知识要与形式紧密相联,否则就宣宾夺主了。
三、练习题要有启发性
教师为了检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技巧质量,要出一些类型多样,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训练,而且习题要有层次性,本着适量、灵活、有层次、面向全体的原则。如:选择、填空、连线等题型难度较小,可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填图、列举、填表等题型有难度、面向中等以上学生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记忆能力,问答题、材料解析等题型难度较大,主要面向尖子生,要求学生在启发下概括回答,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掌握情况的全面考查,目的是带动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全面练习。为了进一步加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在习题训练中进行一些改革和尝试,把习题的设计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发问、引答、导练。老师给出要求。本着“量适中,难易有度”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结果要有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鼓励。
总之,历史课要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争取构建让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课堂。让学生乐于学历史,学了能记住历史,能从历史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学有所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