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山区小学生作文教学
2015-10-24何愿
何愿
【摘 要】少数民族山区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写文章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总觉得写作文是件头痛的事,写作时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对写作不感兴趣,难以写出好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
【关键词】山区小学生;激发;作文;兴趣;鼓励
一、我县小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我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最西端,有广西省尾之称,壮族学生占了全县学生的三分之二,还有与壮族杂居的瑶族和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少数民族山区学生的语言过渡和汉语组织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最现实的困难。如: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以后才接触汉语,通过汉语拼音才开始学习汉语的听、说、读、写。学生日常交流还是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写作时完全不是在汉语表达的情况下进行,对字、词的组织和构建所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造成写作困难。
山区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写文章往往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总觉得写作文是件头痛的事,写作时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原因是他们腹中空空,缺乏作文素材,对写作不感兴趣,当然难以写出好文章来。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二、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发掘作文素材激发写作激情
山区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平时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如:放牛、打柴、喂养牲口、种植农作物等,都会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油菜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欲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的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要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对写作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参观、主持队会、观看演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区、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捕捉创作灵感,那么写作的兴趣将自然而然地来到学生身边。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少数民族山区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做起,因为只有把话说对、说好,才能写出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文章来。说话训练时应力求做到:第一,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小学生见识、交往少,说话的机会少,绝大部分学生心存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第二,加强普通话训练。我们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学生方言浓重,普通话难免说得不好,因此,教师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坚持讲普通话,说话训练时提出要求:讲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说话完整,通顺,不重复;身体站直,表情举止大方。除此以外要求学生多听广播,适当看电视,以提高说话能力。第三,说话要围绕中心,条理清楚。训练的内容不拘一格,可让学生讲一个故事,叙述一件事,介绍一个人,复述一篇课文等。训练的形式是多样的,可用表演式、问答式、报告式等。进行这项训练,可放在课前五分钟进行。第四,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然后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指导用词造句,写简短的日记,再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生动上下工夫。如用“鲜花”一词让学生造句,学生说:“花店里鲜花很多,有百合、玫瑰、菊花、康乃馨。”我进一步启发:“谁知道鲜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花店里鲜花很多,有洁白的百合,有火红的玫瑰,有金黄的菊花,还有紫色的康乃馨。”我继续启发:“谁能把鲜花的颜色比作小朋友穿的衣服说一说呢?”学生说:“花店里鲜花很多,有穿白衣裳的百合,有套红装的玫瑰,有披黄褂的菊花,还有裹紫袍的康乃馨。”此外,我还经常进行扩词、扩句、词语的搭配,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练习,使学生把话说得完整又具体。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抓好了说话训练,才能使每个学生由紧张、害怕变成自然、大方,由原来的“要我说”变成“我要说”。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四、重视课外阅读,为作文“蓄足”底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写作”。书读得多,视野就会开阔,素材就会积累得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如果没有阅读的过程,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因此,课外阅读具有广泛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信息量不断増加。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词汇,学习描写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段落,把它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如:义务教材《小城春色》中,“山城里街道上的刺槐、梧桐争先恐后地吐出绿芽。砖缝里,墙角下,小草们一个个调皮地掀开头上的泥土。”在讲评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争先恐后、吐出、调皮、掀开”等词,体验春天充满生机活力。
五、重视作文批改,批语要有鼓励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提出: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的批改方式很多。最传统的是由教师包办的,有旁批、总批、改个密密麻麻。其实,现在批改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批改作文时,我通常用鼓励性的话语把赞美留给学生,从不吝啬把红浪线多多地留在学生的作文本、周记本上,使学生看了批语,心情激奋,爱写作,想写作,下次写作文时,决心写得更好。比如,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点评,教师归纳,然后由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各自再修改,最后让学生朗读老师的评语以及画有红浪线的好词佳句。又如: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本进行批改,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帮助别人修改批改的同时,自己的写作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评析中取长补短,掌握写作方法,鉴赏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山区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材、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逐渐掌握写作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