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通过朗读解读文本的策略和意义

2015-10-24董玮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朗读语文素养

董玮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却出现了朗读的“滑坡”现象,即语文课堂很少有真正的朗读。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责任遏制住这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滑坡”现象,积极提倡和践行通过朗读来解读文本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朗读;解读文本;教学效果;语文素养

什么是朗读解读文本的策略?通俗一点说,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就是从朗读吟咏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让审美对象——文本——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自然融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画面和意境,体会作品的音韵美、绘画美、意境美。

然而,值得初中语文教学警醒的现象是,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小学时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可是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其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差的时期,而初中阶段又恰恰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必须要认真做好朗读教学,研究不同文体、不同表达、不同主题文本的不同的朗读策略。

在此,笔者谨以三篇文章为例,谈谈朗读教学的不同策略及其意义:

一、关键字词重点朗诵,内化文本

《背影》是一篇质朴、清淡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笔者在教学此文时,想得最多的是怎样引领学生探究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让学生找出描写背影的句子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中有四处描写“我”的眼泪,每次流泪我都想到了什么等。学生带着原初体会朗读文本,交流体会后再自由朗读,然后再对比朗读,使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朱自清的复杂心情,尤其是通过让学生把握关键字,围绕关键字及其所在的段落,重点朗读,进而理解深深的父子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背影》一文的关键字不好确定,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引领学生确认的关键字是文中出现的多个“不”字,尤其是第一段里的第一个“不”字。在把握关键字朗读的过程中,适时插入文本的写作背景,尤其是着重介绍朱自清当年因父子之间的误解,负气带着妻儿离家的事。这之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渐渐地感受到,作者写父亲的背影,除了表达父子间的亲情外,还在表达当初自己负气离家,在家中出现变故时,亦没能替父分忧的愧疚。通过这样的朗读来解析文本,才不至落于只浅显“解说细节描写,体会父子亲情”的窠臼中。

二、特殊句式生动朗读,体悟文本

《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诵读起来令人立感酣畅淋漓。在该文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在学生自读感知文本的前提下,适时指导、引领、范读,并与学生一起反复朗读,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有气势有感情,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做为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内涵、精魂,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别样之美”和文字里透出来的“生命律动”;通过诵读,才能理解作者之所以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黄土高原人的厚重与充满激情的生命力,冲破束缚,永不服输、不甘落后的气魄;通过诵读,才能把握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之美,体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吸吮文学中的艺术营养。对于本文,笔者用学生自读感知、教师范读引领、教师再抽读点拨、学生合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其中合诵采取了类似合唱团表演的形式,设计了领诵、对诵、齐诵、高声部、低声部等不同人员,先确定角色,明确内容,提出练习要求,即普通话准确、朗读自如流畅、有感情。学生根据自己的原初体会,与同学交流、探讨、协作,再深入研究排比修辞手法和短句的作用,读出正确的语调、语速和情感。经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真正融入了文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学会了朗读技巧,明白了怎样写作才能增强文章语势。如此,学生才有了自己对文本的切实理解,最后将自己的看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经典语段分层朗读,升华文本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夸父逐日》一课时,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对学生反复强调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以往笔者和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观点一样,认为这篇只有37个字的短文,并无可读性,因此,往往是连范读都没有,就直接要求“解词、翻译”,之后简单赏析夸父形象和化为邓林的意义,然后就是当堂背诵了。然而,我们恰恰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人教版的教材里,这篇短文是放在第五单元里学习的,这一单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歌颂“英雄和英雄精神”,与《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等文章一样,本文是在讲述一个“失败的英雄”的故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英雄虽败犹荣,因为他们英勇执着,顽强不屈,明知自己失败,仍然在尽力为后来人着想,不吝自己仅剩的价值奉献给后来人。夸父和他的部落的悲壮与不屈,正是本文的情感基调,要想使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是必须要用朗读法才能完成的。在引入课文时候,编者已经把全文用标点明确地划分出了结构层次,借助朗读训练指导,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和文章结构层次的设置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在跟学生一道解读此文时,从朗读入手,坚决不设定具有限定学生认知的“导入”,而是很自然的按照“自读→齐读→指导→抽读→再指导→再自读→再抽读→范读→抽读指导→再自读→再齐读”的顺序,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用朗读的方式,师生融通式地解读了文本,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效果甚佳。

加强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和实践,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和内涵,引领学生切实朗读,要始终铭记,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深刻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审美的光辉,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朗读语文素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