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诠释生命教育——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

2015-10-24张入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契合生命教育本质

张入川

【摘 要】 本文以哲学解释学视角对生命教育进行审视,从教育中对生命的漠视出发,探讨哲学解释学和生命教育内涵,通过阐述哲学解释学与生命教育之契合,发掘生命教育本质,最后期望对生命教育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生命教育;契合;本质

一、教育中对生命之漠视

雅斯贝尔斯在其著名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提到:“在人的存在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实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提到:“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教育中漠视生命的种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当消费文化、功利主义、科技理性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几者之间的相互碰撞,生命的意义显得异常迷茫,漫天弥漫着的是利益纠葛和伦理底线。学生失范行为、教师的失范行为以及价值观的物化让我们忘却了教育理性的灵魂和教育崇高的志向,对生命的漠视,而一味追求成绩,功利主义充斥校园,迷茫之时,我们有必要从解释学角度度生命教育进行审视。

二、哲学解释学

解释学的英文为“Hermeneutics”,而其中的Hermes是译为希腊神话中的使者,主要职责是传达和解释宙斯的命令,并将宙斯的命令转化为人类所能知晓的语言,故其蕴含着理解与信息沟通之意。后来,到了中世纪,其解释和传达寓意仍然存在,这时主要用于解释和注释《圣经》。

哲学解释学在二十世纪中叶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也是西方哲学流派中重要的一支,其影响力遍及了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多门人文学科。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他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哲学解释学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哲学流派。

三、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尊重人生命成长基础上,提升学生生命存在意义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即把生命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生命教育一词便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上世纪末,台湾学术界在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关注,2001年还定义为台湾生命教育年。而中国大陆首先关注生命与教育的则是叶澜教授,主张“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

四、哲学解释学与生命教育之契合

(一)对象的契合

哲学解释学在教育中已经运用广泛,可以将哲学解释学看做教育的某种前提,其与生命教育亦在诸多方面有契合点。

哲学解释学与生命教育都强调存在,传统解释学是以经典为对象,理解和诠释的主体是经典文本,施莱尔马赫将哲学解释学的对象转为人类及其生活,通过语言语义的传递,并在移情的心理基础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重构。从而将原来传统解释学面对文本对象转为人类生活层面,扩大了存在范围,“通过理解对象,从而获得自己存在。”

生命教育也是人存在的一种认识,生命教育强调人的完整与和谐,强调对人的尊重,反对灌输知识和践踏学生,主张对人基本的尊重。生命教育是从低端的人的基本生存发展到高端的人如何存在。

(二)问题的契合

二者都与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相对立,都试图摆脱在功利主义、科学主义束缚下对社会对人的禁锢。哲学解释学与生命教育在问题对象上具有同源性,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驱使之下,应试教育盲目追求预期目标,忽视了人存在本身的意义。

伽达默尔即使指出他所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并非为了挑起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争,但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对于科学主义的排斥仍溢于言表,他指出当社会发展到科学技术统治二到达尼采所预言的那种虚无主义时候,是否需要对科学主义进行必要的抵制,难道科学的方法所证明的一定是普遍的真理,故哲学解释学试图采取批判的方法反思科学主义的统治。

生命教育对科学主义的对抗更多系现在与应试教育的对垒,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关注,因为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产生了价值危机与道德失范。同时应试教育似乎强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统一性,故强调以一种万般皆有准的评判模式,于是在教学中便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物化后的简单灌输与填充。

“教育越来越外在化和空心化,人们越来越离开内心,离开人鲜活的生命。”

(三)特点的契合

哲学解释学提倡“理解”,而这个“理解”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开放式对话,旨在打破僵化式理解的园囿,既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同样要对理解者自身进行理解。生命教育的开放在于生命的可塑性,一个未完成的存在的未定向,既有生理层面人体的发育,也有精神层面认识的深化,生命是自然世界的,同样也是生活世界的。故哲学解释学的开放性与生命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是具有契合点的。

五、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生命教育之本质

哲学解释学确立理解本体论,让理解得以诠释生命价值,也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路径。

生命教育本质在于其独特性,即其内在规定性,生命教育体现在试图教会人们一些自我保存和发展的知识。若以哲学解释学视角审视生命教育,则要求人们理解生命之真谛——生命之和谐与生命之智慧。“人在理解中意识到存在的价值……人生每时每刻都卷入理解,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阴影。”

这里的理解是指师生存在格子视域,生命不断变化,视域也在不断发展,师生都在不断发展着各自视域,正如伽达默尔所言,新的理解的发展便是另一种理解的开端,正是理解的发展对生命也在进行着发展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1:1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74

[3]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4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一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

[5]刘开会.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辩证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6

[6]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3

[7]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3

[8]殷鼎.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

猜你喜欢

契合生命教育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