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2015-10-23申君歌张国政
申君歌 张国政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并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指标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0003
1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领导者做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到那个时候科技发展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在社会的各个行业推行,激发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使创新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首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区别于以往的知识型教育,记忆型教育。他需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发掘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是死板硬套课本知识,能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在学习工作能够创造性的实践。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的人才,才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目标培养人才,本文以下将讨论什么是创新,及创新人才,以及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并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指标体系。
2 创新与创新人才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具体说就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在现有的环境中,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知识、事物或方法,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什么是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能够开创新的领域,对社会建设能够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由此看出,所谓创新人才主要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来判断。
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涉及学校基础培养能力、学生活力、教师创新、管理创新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将在这几个方面的分析一下影响因素。
3.1 学校基础培养能力
学校基础培养能力应包括教学硬件资源、学科结构、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首先,培养人才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资源。教学硬件资源包括,学校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的硬件设施,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各学科图书、各种便捷得到最新学科资料的途径,各种电子数据资源等大学的重要资产。其次,由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学校必须依照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置好自己的学科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各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的重心所在。学校要建立多层次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同时在这些课程类别中,应设立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知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教师队伍。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个人素质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都将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重要指标。
3.2 创新活力培养能力
创新活力培养能力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活力,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方式、开放自由启发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习效果的创新评价体系。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方式。
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贯彻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其主要思想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每周上课的时间地点,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上课老师,还可以自主选择辅修专业以及免修某些课程。自主选择学制是指,在我国现阶段弹性学制的大学本科教育模式下,通常学制为3-6年,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只要完成要求学分,就可以选择学业年限。自主选择课程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选修类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教师是指,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教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老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创新,实现教学相长。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是指,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的课程,可以选择统一学科门类,也可以选择不同学科门类。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容易形成高的创造力。自主免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门课程的知识比较熟悉,已经很好掌握,这样就可以不再学些这门课程,只需参加最后考核。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只要方式,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在课堂上仅仅接收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只是创新的基础,要進行创新,必须不只是内化成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大学教学方式,就必须把提高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教学目标。首先,创新思想的教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上,要课堂教学上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探索新概念、摸索新规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多元式构思方案、综合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创新方式的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一讲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主持人。这就需要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实验、学生讲授、角色扮演、专题研究、问题辩论、等教学方法。第三,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学习转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学习迁移能力,这对学生形成举一反三、将知识转换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第四、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年轻的热情、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态度去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些建立在探究和科研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对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第三,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创造力是教师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创新创造力衡量标准是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参加的科研活动和学术活动,就是创新型活动。教师的科学研究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活动,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其次,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参加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成果,可以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备等等,这些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第三,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研究机会,可以吸收学生进入研究团队,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科学研究习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第四,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对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有很大贡献,学科基础代表教师创新实力基础,取得的研究成果代表教师的创新活力,取得的教学竞赛获奖与精品课程建设代表教师的人才培养贡献力。
第四,创新评价体系。
鼓励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单一使用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适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考察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为重点的课程评价模式。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不再单一以书本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应该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对学生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特别利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评价内容,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创新性的作业、成果等。第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对创新的行为和成果要进行鼓励,在结果评价中进行激励,并进行推广,以激励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它的主要范围是创新的精神奖励、创新的活动奖励、创新的教学方法奖励和创新的成果奖励。
3.3 实践创新培养能力
实验室(包含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实践锻炼的平台,因此,实验室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创新实践培养能力,要看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验室的拥有量。实验室的人均拥有量是反映大学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水平以及支撑师生开展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标志。其中,专业平均拥有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个数,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第二,实验室作用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实验室高水平仪器学生的使用程度,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进行知识的转化,还有独自或协助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程度等等,是实验室是否达到培养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第三,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比例。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要求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第四,学生创新竞赛获奖。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竞赛及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奖励种类包括:挑战杯创新与创业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智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学生获得的各类别专业证书等等。
3.4 创新教学管理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学校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当的有管理政策,是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先决条件;首先,要有创新型的管理机制,目前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完全学分制,国外大多数高校都是实行完全学分制培养,我国大部分院校还是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未过渡到完全学分制。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其次,要有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务管理部门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范式改革,就是改变基本的教学方法模式。传统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课堂上教师进行灌输式知识呈现,学生被动接受。我们要改变这种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要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部门,要领导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第四,教学管理队伍的实力,决定了学校政策制定水平、政策的落实程度和教学管理的组织协调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创新思想的管理队伍,他们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投入、教育理念、教学制度设计、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指标体系确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在评价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中要涉及到的四个大方面的内容:学校基础培养能力、创新活力培养能力、实践创新培养能力、创新教学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大方面下还有具体的指标:教学硬件资源、学科结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方式、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评价体系、实验室的拥有量、实验室作用力、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学生创新竞赛获奖、创新型的管理机制、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管理队伍的实力等16个指标。依此我们得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5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把力量集中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上,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2013,(11).
[2]吴翠花,李慧.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3]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骨干教师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GGJS-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