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015-10-23梅小玲

文理导航 2015年29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教材数学

梅小玲

【摘 要】“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材;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做教材内容的“传输器”,而要做教材内容有效整合的“搅拌机”。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下面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一些看法和措施。

一、对教材内容提炼加工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采用“就教材教教材”的固有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善于抓住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形成系

统、条理、合乎认知规律的数学体系结构,为有效教学奠定知识基础。

案例一:在八年级(下)的一节“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公开课上,教师介绍了有关边(对边、邻边)和角(对角、邻角)以及对角线的概念后,问学生: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外,它的边、角、对角线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案例一修改:教师用预先做好的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ABCD绕它的对角线交点O旋转180度,让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位置关系,提问:1、通过旋转变换。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2、你从边、角、对角线的角度去观察,你能发现它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修改后的案例可以看出,它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特殊四边形性质一般模式:从中心对称角度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常理,又与课本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有连贯,完整,而不是一个个的片段。

二、注重对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锻炼

实践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三大能力之一。探究能力的养成能对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提供铺垫作用。因此,教师要实现“用教材教”的活动效果,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联系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出充分激发学生探究能动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和课堂教学要求有效掌握。

案例二:在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一课中,数学实验室:从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的小木棒中任意取3根,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请试一试。

教材的安排目的是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感悟到,选择课本给定的小木棒中的任意三根,不一定都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进而能主动地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怎样操作才能让学生真正发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呢?

案例二修改:老师给学生一条绳子,把它结成环形线圈,和同学合作,把线圈变成三角形。

师:利用手中的绳子,你们可以拼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生:无数种。

师:这些三角形有和共同特征?

生:这些三角形都是由一条绳子变化得到的,所以它们的周长相等。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数学实验,从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的小木棒中任意取3根,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请试一试。并请利用手中的绳来解释有些木条不能拼成三角形的原因?

同学们通过绳变换成不同的三角形形状,并仔细地测量着。

生1:我量了一下三边的长度,发现其中任意两边的和必然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必然小于第三边。

生2: 不能拼出三角形的原因在于它们不满足上面的条件。

师:解释的非常清楚,值的鼓励。

师:我们再来量量各自手上三角形的角度,计算一下三个角度之和,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又忙碌了起来,小声):180度。180度。180度。

师:很好,大家发现,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之和都是180度。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手上的绳子得到很多特殊性质的三角形,那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性质?相信大家能够把它探索出来。

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充分利用环形线圈变化出无数种三角形形状,而学生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研究得出了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在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各种探究、操作活动,学习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再现”和“重演”,设下疑问,激发思考,既完成了学习目标,又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学生通过在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知识的由来和关系。

三、重视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教师开展“用教材教”也要遵循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材内容的传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习题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讲解等活动上,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的机会,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

案例三:在八年级(下)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配方法这一课时,课本安排的是:

如何解方程x2+6x+7=0,引入新课。

学生在拿到这个问题时,基本不会解决,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想到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以这样的开头来进行一节课的讲解,首先学生就没有兴趣,尤其是能力较差的学生。

案例三修改: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x2=4

(2)(x-1)2=4

(3)(x-1)2-4=0

(4)x2-2x-3=0

(5)x2-6x+7=0

修改后的案例可以看到前4题小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直接开平方为切入口,以前一道题为脚手架拾级而上,直至认识到配方法出现的必要性以及发现用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思路,第(5)小题则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化归思想统领全局,方法来得自然,可谓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用教材“教”,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且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

【参考文献】

[1]郭风云.《关于激活初中数学教材是创新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的探讨》.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

[2]朱小曼.《试析活用初中数学教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朱煜.《“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与研究》.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