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的问题”走向“数学地思维”
2015-10-23周洪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式及课堂发问,并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从“数学的问题”走向“数学地思维”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兴趣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有兴趣的学习,教师要重视活跃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发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一、传统教学弊端
中国传统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直接进行教学,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大,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或发问,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这一科目枯燥乏味。
二、“数学的问题”到“数学地思维”
(一)联系生活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包括教学道具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进行例举,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针对教师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并使其进行积极的探索,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可让学生提前从家带来长方体的纸盒,在数学课上,让学生用尺子量好纸盒的长、宽和高,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好。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纸盒需要几个硬纸板,并进行面积计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会从中找到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如求出每个面的面积,之后再将六个面的面积加到一起。
(二)教学目标规划
教师可把教学课程进行拆分,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既可以在游戏当中理解这道题目,又可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个新的认识,学生可以形成“原来数学像游戏一样有趣”的想法,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具有创新精神,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你说我摆”游戏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学生分发长短不同的4根小棒,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并观察其能摆出几种。学生会发现只有长度是10、5、6厘米,以及6、5、4厘米的两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而其它组合则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三)因材施教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上课时会有一段时间大脑的接收能力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理想状态,将问题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接受程度进行授课,在课堂时间还有一些时间,老师针对难易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解答,从而使学生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四)简单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数学的难易程度可能会超过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材内容,如果教师还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这会使学生更加厌烦学习数学。老师可将教材内容化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将难化易,将易化无,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化作“食物链”,并一层一层的进行讲解,这会使学生更易接受。
例如:《鸡兔同笼》。
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使用假设法,如“抬腿法”。从而用笼中鸡兔总的脚数除以二,再减去鸡兔总共的头数,就可以得到兔子数。这种解题思路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巧妙之处,并可以体现出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
三、创新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仅是学校的给予,家庭的教育与社会的实践也尤为重要,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而在家庭与社会中,学生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实践,会促进学生大脑的运转,并会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对症下药”
教师可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对症下药”,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也会自主的去思考,若学生提不起兴趣,可想而知,学生便不会思考怎样去解答数学题目,甚至会使其放弃学习数学这一学科。
(三)方式
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这样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而教师也应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近况告诉家长,不可对学生进行辱骂或打学生,否则会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进而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其次,教师应将课堂上的例子与社会上的一些真实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和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四、加强学生与课堂的联系
(一)组织活动
课堂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进行“赏识教育”,并可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不盲目比较
教师不要用成绩、名次、量化去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这些“特色”,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肯定的,教师不应一味的批评学生,也不应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生对课程的消化程度,适当减少学生的考试次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于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好的教学方式包括多样的教学教具和新颖的提问方式以及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互动等,数学思维将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从“数学的问题”走向“数学地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明媚.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以《解决问题策略——倒推》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05)
[2]李秀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3]洪荟春,洪建林.初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八大课型的特点、模型及实施要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
【作者简介】
周洪(1970-),男,江苏高邮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新巷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