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2015-10-23郭云华
郭云华
【内容摘要】受困于应试教育与高考压力的影响,我国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背多分”现象,实践证明这种过度追求应试成绩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面临着变革,如何更好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中生认为高中历史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远没有语、数、英三门主科重要。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认为只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高分。面对如此教学困境,笔者认为要从课堂根源出发,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历史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意义上将学生从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关注历史、了解历史。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善用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新颖、贴切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充分运用课文插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文内的地图、人物图片等插图,让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让学生加深对历史地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印象。
再者,提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共鸣。轻松幽默、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教师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教学情境。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详细记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重演。正是因为历史学科的这一特性,加大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与掌握的难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历史是一门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色彩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单靠文字与教材插图难以将历史场面与情境展现给学生的,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文件、图片、文字等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精彩的画面,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事件,让历史内容变得鲜活、形象,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更贴切的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历史线索的把握
历史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完整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知识的范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然而各个知识点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线索的把握,在课文中发现其潜在的联系,对于课文乃至整本历史教材的线索,教师都应做到了了然于心,了如指掌,使得课堂教学得以流畅的开展。
如,在讲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这部分历史内容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近代中国史上的两大发展主线:一是外国侵略者通过不断发动战争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二是中国人民与军队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完整,顽强抵抗一切外国侵略的战争,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将外强驱赶出中国,并重获独立。教师应紧抓这两大发展主线,然后根据时间发展的线索,向学生提问: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第一条不平等条约是在哪场侵略战争中签订的?中国人民与军队在捍卫国家主权完整的时候做出了哪些斗争?打响保卫反击第一战的是哪场战役?等等,如此一来,使这部分的历史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让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进而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精讲精练历史教材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点众多。然而,受有限的课堂时间制约,教师不能一一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文重要知识点进行精炼与精讲,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应讲解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概念,接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解析,阐述历史的思路、内容以及典型事件,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讲解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穿插部分历史练习题,也可以将知识点与考试题型结合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加深其对历史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