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5-10-22邰凤琴钱锡铭
邰凤琴+钱锡铭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新词,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看下列词语。(出示词语)
理想境界桥梁勤奋
滚瓜烂熟警枕睡觉史学巨著
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
一生勤奋有所作为贡献社会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课文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的事迹。司马光回家将老师教的课高声朗读,直到滚瓜烂熟,他还用警枕让自己继续学习,最后写出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进中学时成绩落后,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最后名列前茅。他们一生勤奋,都有所作为,贡献社会。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今天,让我们继续研读,去体会和发现蕴含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呈现出来的。
【评析】课文通俗易懂,理解的难度并不高。教师在第一课时字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词连句的手法,将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是词句连接概括的一种训练。
师:课文是一种崭新的文体——说理文。这种文体与我们前面学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呢?
生:记叙文主要是记述人和事的,而说理文主要是说道理的。
师:的确,说理文因为写作目的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与记叙文有着很大差别。作者一般开宗明义,在第一段就会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会举些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还要总结强调。
【评析】学生一次接触说理文,对此还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将说理文的文章结构告知学生就很有必要,能让学生快速了解,避免了兜圈子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将文章结构呈现出来,有例于学生引证,以便加深对说理文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发现者,看看课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又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生读课文)
师:谁发现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师:作者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常说学习要勤奋,工作要勤奋。你对“勤奋”是怎么理解的?
生:勤奋就是学习刻苦。
生:勤奋就是学习、工作努力上进。
师:对,其实,“勤”和“奋”意思各有特点,“勤”是指做事尽力,不偷懒;而“奋”则是振奋、鼓劲的意思。
【评析】小学生常常把勤奋当做一个词、一个概念,教师在这里不露痕迹地指导了解词方法。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人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司马光和童第周。
师:现在,请你轻轻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看看这两个事例一样吗?
生:我发现这两个事例都是讲勤奋学习的,但侧重点不同,司马光的故事侧重于“勤”,童第周的故事侧重于“奋”。
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生:我发现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跟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是密切相关的。
师:说得好!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作者就是选取了这样两个典型的人和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要写好说理文,事例选择很重要。
师:司马光、童第周是怎样勤奋学习的?从他们的事例中我们又会有什么启迪呢?谁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讲给我们听听。(生讲述)
师:看来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样的人智商都在一般人之上,不用刻苦学习,就能超人一等。可是,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小时候,,长大以后。(生根据课文简单叙述)
师:这位同学刚才说的时候主要提到了哪些词?
生: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躲……
师:正因为“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所以才——
生:滚瓜烂熟。
师:从“滚瓜烂熟”这个词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司马光本身聪明,但他还是勤奋学习,把文章读得滚瓜烂熟。真的不简单!
生:我认为“一直”一词很重要,说明他学习的时候自始自终都是这样的。
师:是啊,小时候的司马光真用功啊,(引读)不仅是《三字经》滚瓜烂熟了,《百家姓》也,老师讲的所有内容都。
师:你还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躲。
师: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学习呢?
生:既怕自己打扰别人,又怕别人影响自己读书。
师:透过这“躲”字,你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吗?(出示课件)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夏日里,,哥哥、弟弟,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哥哥、弟弟,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评析】如果说,前面抓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学,是一种对文字的品味的话,那么,这里的拓展想象是把场景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了司马光的学习,体会到司马光之所以会有突出成就,在于他将别人游玩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这样,司马光的形象就立体化了。
师:长大以后的司马光又是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谁来说一说?
生: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
师:圆木很硬,枕着不舒服;因为它圆,会滚动,司马光叫它“警枕”。这里的“警”是什么意思?
生:警示。
师:那么,司马光希望“警枕”提醒他什么呢?
生:要充分抓紧时间。
师:正因为司马光一直这么勤勉,所以才编成了《资治通鉴》,并因此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著作。(出示课件)
《资治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资治通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师:这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这是何等漫长的19年啊,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他手中的鲜花是怎么来的?你能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吗?
生: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师:读了这一段,你想说些什么?
生:司马光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勤奋。
师:你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天赋成就不了这样的巨著,但他仅仅靠的是聪明吗?
生:光有天赋还不行,还得靠后天的努力。
师:是呀,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了《伤仲永》的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一生讲述)
师:方仲永是个神童,天赋也很高,为什么最后沦落为普通人呢?
生:这是因为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又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他不再努力、勤奋了,天赋也就得不到培养,伦为常人了。
师:是呀,即使有天赋,也需要不断勤奋,才会有大的成就。仅凭一点小聪明,是不会有出息的。
【评析】聪明的人很容易超过别人,这是很多学生有的想法。教师这里有意将司马光和方仲永对比起来看,于是,学生们对勤奋有了新的认识。
师:司马光的故事,让我们钦佩、感动,可有人也许会说:我没他那么聪明,即使再勤奋也不会有他那样的成就。那么,天资不高的人就一定没有机会吗?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课件)
童第周十七岁才进中学,开始学习成绩,可他,后来不仅学习成绩,还到比利时。因为完成了,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
师:这个例子的哪些地方让你钦佩和感动?
生:我读过一篇文章,知道童第周刚进中学时没有一门功课及格的,校长还劝他退学,可他没有放弃,而是奋起直追,最后竟然名列前茅。这简直是奇迹。
生:有些人基础差会泄气,可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这种精神让我佩服。
生: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使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生:青蛙卵剥离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成果,所以在欧洲生物界引起的轰动。从这里看,童第周已经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了,已经不仅仅是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那么简单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对于刚入学成绩落后,童第周没有气馁,而是急起直追,努力学习,这就是勤奋。从他的表现来看,更侧重于“勤奋”的“奋”字,也就是振奋、鼓劲。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评析】这个例子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教者没有在字词上反复去推敲,这也让两个例子在教法上各有侧重。本例教师引导学生谈钦佩、谈感动,从学生的回答感受来看,他们对童第周“勤奋”的“奋”字有了多方面的体会,这样,引读华罗庚的名言就水到渠成了。
师:说理文如果就写到这里还不够,最后还得总结一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齐读最后一段)读了你有什么启迪?
生:要想成功必须勤奋。
生: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从现在起就必须好好努力,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
师:是啊,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座,那就是勤奋。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者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评析】最后一段不是一读了之,让学生谈启发,就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教者不忘提示学生,说理文的最后是对文章的总结。这样,说理文的“论点——事例——总结”结构就清晰地印在学生脑子里了。
(作者单位:淮安市金湖县实验小学,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