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2015-10-22梁杰

决策探索 2015年14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政治

梁杰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等的方方面面,且对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正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再加上思想意识还未成熟,进而表现出其鲜明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阶段性。矛盾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大学生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抽象思维及逻辑能力增强,思维更加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和欲望更加强烈,但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锻炼,进而表现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刚入学的适应时期、逐渐适应后的稳定发展时期和即将毕业的就业准备时期等不同学习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点。其次,大学生认知的多样化发展,缺乏批判性的思辨思维。认知是将外在信息经内在加工和消化,形成不同的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最终升华为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性质的认知。不同的大学生受到不同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思维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内容或事物表现出多样化的、辩证理性的认知方式和结果,同时,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等限制,大学生的认知又不能体现出很好的科学性、思辨性和批评性。最后,大学生情感波动大,意志逐渐坚定却又有软弱性,个性更加鲜明,趋于稳定和完善。随着生理发展的不断成熟,大学生情感需求更加多样,既热情奔放又变化很快,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等,影响其健康发展,而自觉意识、果敢坚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均得到提升,但仍有优柔寡断、虎头蛇尾、不能很好的自我管理等缺陷。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第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需求,确立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真诚、民主、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从单一的教室扩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更广阔的范围,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各种特点,在采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保障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根据其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和人才的全面培养。

第二,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使用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时事及要闻、重大社会事件、理想信念、心理健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内容引入课堂以拓展教材和教育内容,增加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多方式的教育形式,打破传统局限,增强教育效果。综合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教学等创新的、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并将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等应用技术引进课堂,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个人私下谈话等心理疏导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支持。为此,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更加重视对思想政治教师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加大培训和教育投入。同时,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对其工作和知识的考核、评价,帮助其充分、全面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相互之间有效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_康和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民族振兴和社会繁荣的重任。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各高校在保障大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真正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民族振兴。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政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政治攀附”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