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0-22左雯
左雯
河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依然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仍旧存在,如何推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根本转型,是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和主要目标。
一、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看,河南两化融合程度较低
一是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3年年初发布了《中国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2010年和2011年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该评估把全国分成了4个梯队,2011年河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第13位,处在第二梯队。与排在第一梯队的江苏、上海和山东等省市相比,在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区域发展明显失衡。据有关研究报告测算,在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方面,只有郑州一个城市的超过90,达到了97.61,新乡以74.99位列全省第二,洛阳则以74.83紧随其后,位列全省第三。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单项指标而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郑州以0.6836%遥遥领先,洛阳以0.1955%位列第二,但二者的差距很大,而排名最后的漯河仅为0.0428%,不及郑州水平的1/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信阳以2.2758%位列全省18个省辖市的第一,而排名最后的济源仅为0.6615%。
(二)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看,河南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协调,以工立城、以工促农的带动力仍然不强
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比值越高,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越大。目前,全球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为2.0,美国、英国、法国为4.1,日本为2.5,中国为1.1,而河南为0.78,说明河南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进作用比较有限。从国际经验看,充分发育的工业化会催生交易流通等三产业快速发展和更多业态形成,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一组直观的数据是: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其非农就业比重和非农生产总值比重差距较小,英国分别为98.9%和99.3%,美国分别为98.5%和98.8%,日本分别为95.8%和98.5%,二者相差最多不足3个百分点,而2013年河南非农就业比重为59.9%,非农生产总值比重为87.4%,相差27.5个百分点。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河南工业化未能充分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局面还未有效形成。
(三)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看,河南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二元结构并存,产与城、城与人在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上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城镇化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的空间有待深度拓展
2014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45.2%,但城市发育水平低,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县级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首位度偏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比较突出。此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需要,出省务工农村劳动力超过1100万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大量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的“两栖”状态等。
(四)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看,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约束和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一是农村产权价值的实现面临制度障碍,主要是城乡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和有效运行。二是城镇空间拓展面临土地供给制约,主要是建设用地规模日益受限,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三是资金筹措压力不断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已难以维系不断增长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二、推进河南省“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工业
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制定河南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线图,明确方向和重大布局。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围绕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基础较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地区和企业,组织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区)建设。建立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破解信息系统不兼容、集成协同难的瓶颈。建立智能制造联盟,加强政府、企业、服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提前部署“机器换人”计划,针对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迅猛增长态势,把加强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加快自主发展重大智能装备,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需求,加快发展智能成套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重大智能装备。
二是推进“互联网+”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制订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深化物联网应用,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新模式。顺应工业互联网化发展潮流,打造以用户思维和用户需求探索“与用户交互、让用户吐槽、最终由用户定义”的新制造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回收再利用等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推进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加大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支持。探索跨境电商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或行业平台建设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工业企业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全球业务协同发展,创新云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模式。
三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信息行业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立足自主创新,以突破瓶颈和满足重大应用为主要着力点,集中资源,形成一批占据产业发展前沿阵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技术和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引导产业整合,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整合相关创新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一批网络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建设智慧城市
一是统一智慧城市认识。智慧城市将成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认识不同,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多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角度,而各地政府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出发。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需要统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合一,设定长远目标和阶段任务。目前,河南的信息化发展要快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将信息化成果融入进去,实现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智慧城市统一信息平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承载作用,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此外,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再是在城市中新建大量的独立信息系统,要从政策、技术和标准等多方面高效整合,设立一体化的数据资源中心,推动三网融合,逐步实现跨城市社保、医保、房地产联网、信用体系等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统一信息平台。推动城市范围内各类数据和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通过智慧应用与智慧决策的协同,实现政府部门协同共享、行业行动协调、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是以智慧生活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智慧化。积极推动“智慧生活”,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智能化体系,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加快建立一批智慧城区、智能社区、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示范,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智能化人居环境。
(三)推进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
一是加强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化渗透力强、传递速度快等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采用现代传媒等信息技术,依托电子政务、物联网、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根据农户需要和农村生产实际需要,将信息准确传递到农户家中手中和田间地头,使信息化成为科技服务的有效推动力,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增效潜力作用。
二是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拓宽信息服务领域,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教育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业户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农业信息知识,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进农业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备条件的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体组织、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等,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农业经营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是提高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领域的创新,提高经营主体自身信息化水平。积极加入农产品物联网络系统,构建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信誉和竞争能力。推行电子商务营销,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并且与合同订单、产销对接、物流运输有机结合起来,把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营销效率。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研究”(2014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