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研究浅析
2015-10-22李杨
李杨
【摘 要】航空器制造商在其航空器投入运营后,会在使用、维修过程中出现和发现故障、失效或缺陷等潜在不安全状态,影响航空器的持续安全运行,从实际应用及规章要求的角度都需要建立持续适航体系,保证飞行过程中的安全。
【关键词】持续适航体系;风险评估;研究
0 引言
航空器在获得适航证并投入运营后,由于在标准制定或标准符合方面可能存在未探明的变化,同时由于设计和制造缺陷可能引起不可预计的失效,以及可能存在意料之外的操作条件或者环境条件等因素,会在使用、维修过程中出现和发现故障、失效或缺陷等潜在不安全状态,影响航空器的持续安全运行。此外,适航规章中明确规定,当型号合格证持有人不能或者不愿承担持续适航责任时,将被暂扣、吊销型号合格证。因此,如何保持航空器在设计制造时所获得的固有安全性,使其能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这是型号合格证持有人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外实践证明,持续适航体系在避免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航空器安全性和可靠性,改进航空器的设计,提升航空器的市场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持续适航体系的现状及研究必要性
目前,国内航空器制造商对持续适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旧观念上,也未建立有效的持续适航体系。为了能够切实跻身于世界民机市场,国内航空器制造商其飞机处于取TC证最后阶段、离交付使用不远之际,即可着手开展民用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自身的持续适航体系不仅必需,而且急需。
航空器制造商通过开展民用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的持续适航体系,不仅能够解决运营飞机持续安全保障能力问题,履行型号合格证持有人的持续适航责任,实现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且能够推动国内民机产业链的持续适航建设,提升国产民机的持续适航保障能力。
2 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要素及技术要求
2.1 研究要素
从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的规章要求及相关符合性方法出发,通过对国外先进大型客机及支线客机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同时在分析国内航空器厂商自身状况与拥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主要从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研究、接口关系研究以及程序、标准与方法研究,之后针对整个体系的建设过程进行经验总结,最后形成的制造厂商的持续适航体系,应用于具体飞机型号项目中。
在开展以上研究内容过程中,航空器制造商需突破的关键难点问题(包括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可归纳如下:
1)基于何种安全理念及工作模式下的持续适航体系将更具民机持续适航安全保障能力;
2)在满足适航规章要求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并形成一套判定与控制航空器适航风险水平的科学分析方法;
3)在有别于国外先进民机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组织机构特征的情况下,建立何种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将更适用于自身公司。
2.2 持续适航体系核心技术要求
根据上述的总体研究思路及要素,针对需突破的关键难点问题给出相应的技术方案。
1)基于主动风险控制与保证产品安全理念的持续适航体系
(1)主动风险控制理念
航空器适航风险水平的主动控制是指对危险及威胁到航空器运营安全的后续风险进行主动识别、评估和消除或将之降低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过程。这种主动性通常由提前设置监控参数的方式来体现,其控制时间点在事件发生之前,而被动控制通常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风险控制,即由发生的事件实现驱动。主动风险控制理念的优点是能够将风险关口提前而更能确保安全,其缺点是需要付出较多的资源投入。因此,在被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辅以主动风险控制,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在适航风险水平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平衡关系。
基于以上理念,可建立的主动/被动混合式适航风险控制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
(2)保证产品安全理念
保证产品安全理念是指通过更多的资源投入确保航空器的适航风险水平能够控制在远低于可接受风险水平之下,使其风险水平的裕度足够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除了采用前述的主动风险控制之外,还在适航风险水平的评估与处理原则方面进行体现,即:1)无论是定性或者定量风险评估,所给出的结果应具有较大保守性;2)对于可容忍风险,将强烈建议采取纠正措施,使其恢复到可接受风险水平;3)对于不可接受风险,采取的强制性纠正措施应能够使其恢复到可接受风险水平,而不是可容忍风险水平。
2)基于系统化实施理念的适航风险水平判定与控制方法
所谓系统化实施理念的适航风险水平判定与控制方法,是指在实现适航风险水平判定与控制功能时所采用的一整套内容完整、要求明确且系统化的工作程序、标准、方法和工具集合。
基于主动/被动混合式的适航风险控制技术框架,以“5W1H”方式(即Who+When+Where+What+Why+How)构建工作流程与程序,同时将复杂的标准、方法和工具进行整理划分,比如事件风险评估方法与工具、事件判定标准等等。
3)持续适航体系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
持续适航体系工作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和维护,要根据对公司自身状况及战略目标的分析,考虑公司的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所属于的组织形式,结合持续适航体系的运作模式,确定持续适航体系组织机构的模式。在保持与目前公司组织形式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构建持续适航体系组织机构与职责体系。
3 总结
长期以来,国外先进航空器制造商对航空器的持续适航倾注了大量精力、人力和财力,不遗余力地从组织、管理、方法、标准和流程等方面构建了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完整的持续适航体系,例如波音公司的持续运行安全流程、空客公司的持续适航程序、庞巴迪公司的持续适航工作等。
目前,鉴于国内民机设计与制造产业起步较晚以及历史机遇问题等原因,国内航空器制造商对持续适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旧观念上,并未建立有效的持续适航体系来保障其产品的持续安全运营。
在研究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的规章要求及相关符合性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先进大型客机及支线客机制造商持续适航体系的研究,同时在分析国内航空器制造厂商自身状况与拥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持续适航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系统化的的国内民用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体系。
【参考文献】
[1]AC-21-AA-2013-19.型号合格证持有人持续适航体系的要求[S].
[2]朱凤驭.对我国民机适航工作的几点思考[J].国际航空,2007(5).
[3]许沁莹.浅析民航飞机的持续适航管理[J].价值工程,2011(28).
[4]肖峰.中国民航持续适航规章体系的问题及建议[S].中国民用航空,2012(02).
[责任编辑:侯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