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5-10-22李必云
李必云
【摘 要】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和发达地区比较,有一定差距。其工科学生创业教育意义更加重要。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
1 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卓越的创业素质是奠定其人生辉煌的基石。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与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迫切需要大学培养出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我国,创业教育已经由个别学者的倡导、部分高校零散的探索逐渐成为政府的要求、社会的呼吁和大学教育的指向,但与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相比,仅处于初创时期。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一种片面的认识,当前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创业教育只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使其毕业后能直接创办企业”。其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是对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探讨。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者的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开展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尽快步入科学、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的要求,而且是拓展我国大学教育理念,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教育理念体系,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大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要求。
2 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它强调过程的开拓和创新意义。创业,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与主体性的实现,这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其内核必然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培育和主体性的塑造。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是创业教育的义理所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
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创业精神学: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迸与多维建构;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创业心理的释说与体系,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创业知识论: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创业实践论: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
创业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建设应从全面性、系统性和成长性三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内容全面性应要求提供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的教育资源;系统性要求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必须符合“公理化”体系所要求的协调性原则;成长性则要求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能够在任一板块接收、吸纳直至融入新的教育资源,且不失其协调性。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教育资源的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逻辑关系。创业精神是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和支柱。通过对创业哲理、创业伦理与创业心理知识整合,培养出创业者应具有的辩证思维方式,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情操。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必要的知识准备与创业的理论工具。通过经济理论、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人才与创业法规等知识的协调与整合,使创业者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企业的创业文化和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基本知识。创业实践论是创业者由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创业设计、案例教学与企业运营的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来培养创业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 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高校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高校可分为部委院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众多的中西部地方高校虽然办学实力与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但因为政府支持、学校努力和教师奉献,西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也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和地方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学校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中西部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当前西部高校工科专业教育面临的任务: l)以教学为中心,进行适量的科学研究;2)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培养少量的研究生;3)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少量的工程科学型人才;4)以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和工厂企业为主,一般理工类院校重点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大众化教育下一般理工类院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一,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作为社会与时代推动力量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型人才;第二,应培养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三,应培养人格完善、个性充分发展、个人价值能够充分实现的有特色的人才。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高校。在我国西部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能够为大学毕业后提供就业的机会相对经济发达地区会少很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在西部进行创业,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被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支持。创业是一种大众化意识,创业是一种光荣,同时高校也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也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也认识到创业为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源头活水。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广泛探索和讨论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体系逐步建立,很多有影响的有关创业教育的专著不断产生,学生创业实践也从初期的国外照搬转变到结合国情联系实际来进行。
4 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受地域和经济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校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多年来,在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4.1 学生主动创业精神欠缺使创业教育主体对象范围有限
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是创业教育的主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在创业教育上投入的精力、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经验等对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创业需要有动力和兴趣,明确的动机推动人去创业,浓厚的兴趣吸引人去创业。而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尚有不足, 不少大学生出于对创业过程的生疏和对创业风险的恐惧,创业兴趣偏低,创业素质不高,包括自信执着、主动坚强、包容柔韧、激情创新、稳健应变等内容的主动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精神的内涵,掌握学习和拥有创业精神的途径,明确创业精神的本质。动机是愿望,技能是手段。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深入钻研学科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科内在的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当更多的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创业专业知识、自主创业的动力和品质,创业教育对象范围和氛围才能更加广泛。
4.2 创业教育内容有待充实体系有待完善
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模式,需要一个包括创业教育多样化的内容和系统的模块。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创业教育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科大学生创业课程应该依据工科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建设和充实。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改革和实践是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工科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引入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竞争力。
4.3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 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培养,也注重创业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训练。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由于创业教育在很多西部高校中还处于初步开始阶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有限,创业教育授业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并达到预期目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西部高校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管理体制,重视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健全培养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其次为适应创业教育要求,学校要切实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创业教育综合素质。
5 结语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雷,苏小玲,屈迎昕.西部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126-128.
[2]王西文.西部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4:160-161.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