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0-22林丽
林丽
[摘 要] 当前审计学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学完后容易遗忘以及审计实践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对课程教学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创设、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过程评价和修改教学环节。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以期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审计学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一、当前审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高校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审计学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审计学教材很多都选用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或者内容类似的教材。当前审计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抽象,内容繁多,编排的逻辑性是按照准则的顺序写的,初学者无法很好地通过阅读教材来体会和理解审计。由于审计课时有限,内容繁多,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困难等原因,审计学教师多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演示操作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审计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学完后容易遗忘以及审计实践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审计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环境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针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审计学课堂教学重新设计,以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典型的教学结构理论有三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理论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不考虑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学习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外部刺激进行控制和干涉。教学向学生提供外部刺激,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刺激,即简单的“刺激—反应”系统。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教授知识的效率较高,容易控制课堂,对学生而言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掌握已有知识,但是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容易形成麻木的思想和僵硬的思维方式。认为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容置疑的。其最终的结果是知识应用型而非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主要建立在建构主义为核心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上,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容易造成教师主导作用被忽略,导致课上学生自由度偏大,时间的浪费和教学目标的偏离。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实际是上述两种教学结构结合的产物,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为了吸收上述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克服它们的不足,同时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但它并不是前面两种教学结构的简单折衷,而应该是两者的优势互补。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立,有意义学习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非人为性是指新旧知识的结合应具有客观的合理的基础,实质性是指本质的而非字面的联系。奥苏泊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促进有意义学习非常有效的策略。教师在先于学习内容之前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性材料,引导性材料与学习内容之间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在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完成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增加,“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也就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与外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新知识有着不同的建构结果,通过合作交流可以使建构更加全面合理。
三、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审计学教学设计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创设、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过程评价和修改教学环节。针对会计学、审计学专业审计学教学要求,笔者设计了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审计学教学体系。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全面、明确和适度弹性的原则,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在表述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笼统概括,一定要清晰、具体、可操作。以风险评估当中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为例,教学目标的表述如下:
知识目标:简述内控的含义和要素及各个要素的具体内容、与审计相关的控制、风险评估阶段对内控了解的深度、内控的局限性;举例说明各控制要素;简述典型工业企业各业务循环的内控并用图示的形式表达。能力目标:简述从整体层面了解企业的内控的具体程序,了解到的内控用书面形式表达;简述从业务流程层面了解企业的内控的具体程序,了解到的内控用文字或者流程图的形式表达;指出企业内控存在的缺陷,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的领域或环节。endprint
(二)学习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设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内容体系要逻辑清晰。目前的审计教材用的较多的是注会辅导教材,该教材大体按照准则的顺序编写,从审计环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审计基本原理-审计测试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对特殊事项的考虑-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内容非常之多,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不清晰,学习起来既枯燥又无法很好的建立正确的审计知识结构,学生学完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具体去审计。笔者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按照主题进行内容设计,包括审计目标介绍、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程序、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6个单元。将审计教材里的其他内容分别归入到这六个单元中学习。例如将了解各业务循环的内控放入风险评估里,将业务循环的内控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放入风险应对里,审计抽样放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里等。另外因为课时的原因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例如职业道德部分,可以在第一单元简单介绍一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按照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的工作流程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组织,可以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会审计实务的具体流程、思路和方法,学生学完后能对审计有较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样不但审计理论学的透彻,动手能力也强,避免出现学生学完后几乎什么都还不知道,不知道实务中具体如何审计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审计课程一般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学习,学生已经学完了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财务管理概论、中级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前期课程,并且也做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掌握了财务报表的编制,对进一步学习审计打下了基础,但是对审计是完全陌生的。从学习兴趣的角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做”中学习,所以本体系让学生通过具体项目学习审计。从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教育模式下的产物,喜欢围绕教材,动手能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差。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养成自主式、探究式学习习惯,本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在合适的地方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的收集学习资料或相关信息来完成任务。例如在风险评估里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尽量地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确定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景,以项目为载体,分派审计任务,组织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完成审计工作各专题的学习。下面以风险评估为例设计具体活动如下表。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这里教学资源包括“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教”的资源主要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的资源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学习和意义建构。通过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将这些信息资源分类整理,以链接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资源包括知识类的、案例类的,包括视频和音频。还有审计类的各大网站的链接,也可以将如何搜索学习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告诉他们,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的获取信息资源。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跟学生互动答疑,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知识、经验和技能告诉他们,将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以便提供帮助的方法告诉他们。
(六)过程评价和修改教学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和“学”的评价。“教”的评价可以通过邀请其他同专业教师听课和向学生征求意见的办法以便改进教学。对“学”的评价主要是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将学习的阶段性结果和评价记录下来,为最后计算平时成绩和进一步计算总评成绩提供依据。另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汇总计算总评成绩的时候权重可以各占50%。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大环境下,审计学作为会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教学实践明显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为了克服当前审计课堂教学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提高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对传统教学结构进行改进,以项目为载体,以分配任务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习惯,教师从教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提高审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对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温乾.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4-26
[2]张丽丽,申玲.基于建构主义的审计教学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212-214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