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
2015-10-22申圣超
申圣超
[摘 要]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条主线,亦是其教学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育和践行;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D320 [文献标识码] B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层面上引导大学生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致性决定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条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助于丰富其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价值观,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同时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所以,要加强对大学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四)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括“民主、法治、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由此看来,二者是一致的。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对接
(一)“绪论”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同时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方针。以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述。
(二)第二章融入“爱国”
在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目“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第三目“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第四目“做忠诚的爱国者”中融入“爱国”。首先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其次可以通过案例、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第三章融入“和谐”
在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融入“和谐”。和谐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其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传统的和谐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并引导学生努力去实现“和谐”目标。
(四)第五章融入“文明”、“敬业”、“友善”、“诚信”。
1.在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中融入“文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指出,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将“文明礼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相结合,并导出传统文化中的“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
2.在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中融入“敬业”。在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反映了从业者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告诉我们,应当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要尽职尽责。
3.在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中融入“友善”。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家庭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兄友弟恭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家庭美德、培养良好家风,对于社会的和谐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在第五章第四节“个人品德”中融入“诚信”。作为五常之一,信是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信乃立身之本、立政之基、兴业之源。告诫大学生: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商业活动都应当遵守信的原则。endprint
(五)第七章融入“法治”
在第七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中融入“法治”。2014年10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相比,2015版尤其法律部分做了重大修改,增加了新的内容。这无疑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始终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第一,要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感染力,才有可能让学生信服。
(二)更新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不利于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如今,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主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学生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三)创新教学形式
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结合学生实际,在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激情演讲、情境教学和案例讲解等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其认同感。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当中。
再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题教学活动中,举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四川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2014年秋季学期举办的“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视频大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征集学生原创的微视频作品,利用校园媒体平台传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和法治中国聚集正能量。“8秒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大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指导,提交作品100余件。该活动在班级展开,延伸到其它教育教学环节,形成8秒正能量在面的扩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意义,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参加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其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自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罗文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2]王志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4)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