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
2015-10-22顾宁博
顾宁博
[摘 要]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抉择。目前,中原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重,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原经济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低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远进步,使低碳经济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在产生巨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加剧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恶化。“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发展好低碳经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在生态文明下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利用经济、行政、技术、法律的手段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激活各种经济要素,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经济的高碳排放。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化工业,重化工业的结构特点,使第二产业成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主体,从而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由此也造成了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很多。因此,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完成国家的节能减排指标,又要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二)以能源资源为主的消耗方式
河南省在农业向工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使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增长。工业成为中原经济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领域,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领域。以能源、资源为主的消耗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煤炭、化工等行业占工业比重过大,中原经济区长期以煤炭为主要的消耗能源,据统计,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在85%以上,而全国的平均比重约占70%。高碳能源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缺乏针对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制约着低碳经济发展。
(三)技术相对落后
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受技术落后的因素制约,新能源研发、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与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落后,先进技术严重缺失,产业体系薄弱。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也使中原经济区温室气体的限排和减排受到技术系统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对加快产业升级,淘汰落后工艺,加大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力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低碳经济立法不完善导致司法、执法和守法成本随之增高。而河南省虽然出台了鼓励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河南省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河南省节能减排条例》、《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等30余部,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并支持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大多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制定,以五年经济发展规划或者相应层面政策的形式出现,缺乏对低碳发展的财政投入、税收、市场引导等财政政策,没有统筹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依靠行政手段或者政策的方式,仍然缺乏有针对的激励措施;忽视市场手段,制约低碳经济在河南的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如何发展生态文明下的低碳经济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原经济区务必要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的低碳经济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利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使发展低碳经济从国家战略上升到法律层面,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有效实施,规范低碳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
针对目前河南省以第二产业重工业为主的结构,强制淘汰严重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关键行业,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引入高新技术促进煤炭、石化等行业的生态化,构建循环产业链,增强低碳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联系,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增加低碳经济在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发展高能效低排放的产业,为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制度、产业转型和创新创造有利环境,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等产业,发挥科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满足市场需求。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既要形成规模又要提升层次,优先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引进优质资源,引领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水平,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成面向中西部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在能源消耗结构方面,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改变以煤炭等资源消耗为主的消费结构,降低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扩大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的适用范围,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途径,也是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强有力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在治理高能耗产业的高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低碳技术的研发、普及和推广应用为节能减排、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供了前提。
促进中原经济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技术创新,最终形成系统的低碳技术体系。一是要引入成熟可行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力引进设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二是要重视对重点攻关、高效益、受益快的低碳技术;三是要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增加交流,多渠道的开发合作,提高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三是要重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普及和创新,做好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
(三)完善低碳法律法规
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健全和完善的低碳法律法规做保障,以法律的手段,规范和引导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法》,提高各行业的能效标准,加快低能耗产业尤其是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
中原经济区应建立低碳交易市场,建议出台《河南省碳排放交易法》,建立健全资源定价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加强碳排放交易,制定低碳交易规则,规范碳排放交易、节能技术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行为,引导企业广泛参与,允许企业取得碳排放许可证后,可以在低碳交易市场自由交易。
完善环境税法律制度,制定《河南省环境税征收法》,利用开征环境税的手段,把对环境的污染视为有偿的,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由市场机制分配环境资源。环境税的税率可由当地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定期作出调整,通过征收环境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
(四)加强政府引导
中原经济区要发展好低碳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旦市场机制出现失灵,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实现对低碳经济的宏观调控。政府应针对不同行业尤其是高能耗行业,制定可实际操作的低碳标准,制定市场准入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明确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对符合低碳排放要求的企业,政府应该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扶持或者补贴,鼓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清洁产能、可再生资源等专项资金管理,逐渐加大对清洁产能、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高碳行业低碳发展,对高碳行业和企业实行退出机制,以规范整个经济的低碳发展。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监测管理标准,完善政绩考核机制,融入绿色GDP理念,制定低能耗、低排放的标准,作为对经济发展业绩的考核指标。
(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公众参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依托和有效途径,公众包括社会中的个人与企业。要不断加强低碳宣传,提高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通过市场调节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服务,并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改善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对公众购买高效能产品、应用低碳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应给与税收补贴、减免,激发公众参与低碳消费的积极性。
允许公众直接参与低碳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环境决策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中原经济区应当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验逐步积累经验,公众可以获取量化减排信息并监督。
四、结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原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低碳法律法规、重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远进步,使低碳经济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39
[2]方时姣.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责任编辑:刘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