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2015-10-22刘鹍安树庭
刘鹍 安树庭
摘 要: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该文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以定量评价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根据参考文献确定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其次基于问卷调查,通过频数统计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确定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10名研究生数据信息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模型结果的合理性。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 科研创新 综合评价法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0-02
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化[1]。教育部为了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生科研创新问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我国目前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
(1)提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级标准[1];
(2)具体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3-4];
(3)分别以工科研究生、经管类研究生、理科研究生和文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5-7];
(4)分别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例论证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8-9];
(5)将美国、英国等外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与我国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10-11]。
现有的研究方法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文献[6,8]分别基于调查问卷和灰色聚类模型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
相比于定性研究的现状,如何定量评价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该文将在综合分析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取出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根据频数统计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进一步通过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1 综合评价法在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整理文献[1-11]中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的分析及提出的改进意见,结合理科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该文共确定5项评价指标,分别是:
(1)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2)学术氛围;
(3)学术交流机会;
(4)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5)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各项指标的具体解释与量化如下。
1.1.1 招生机制的完善性
现有招生机制的完善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上。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招生规模应该维持在一定的区间,该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与导师职称、学校水平均有关,通过对部分研究生导师进行访问,结合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实际,定义招生机制完善指数
(1)
其中n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总数,(1)式表明当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过多或者过低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均较小,而当招生规模越接近于合理上下限区间[2,20]的中点时,招生机制完善指数越高。
1.1.2 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来衡量学术氛围,用IFi表示研究生发表的第i篇学术论文当期的影响因子,定义学习氛围指数
(2)
其中为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总量。
1.1.3 学术交流机会
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学术会议等级的划分,学术界主要是基于论文进行评价[21],该文根据参会论文被检索的级别将学术会议分为如下3个等级。
一级:论文被SCI,EI,PANS,F1000等数据库检索;
二级:论文被CSCD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检索;
三级:论文被其他数据库检索。
根据论文被检索的等级的不同,分别赋权值2,1,0.5。假设研究生参加三个等级学术会议的次数分别是,则定义学术交流机会r3为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对应等级的加权和,即
(3)
1.1.4 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
学科竞赛也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用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级别来衡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定义学科竞赛的参与力度指数与获奖级别的数值映射关系如下:
(4)
1.1.5 课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外实践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定义課外实践实习机会指数r5为研究生参加课外实践实习的总次数。
1.2 频数统计法确定权重
通过整理总结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及改进措施等结论,该文在武汉市面向不同层次的在校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企事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背景的人员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130份,回收率为72.22%。问卷主要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41.30%的被调查者认为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用来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26.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科研水平,31.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用来提升研究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2)87.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即使理科研究生毕业之后不从事专业科研工作,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为个人发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61.5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较高的理科研究生社会需求量很大,22.3%的调查者认为一般,16.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4)90.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理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尽管针对不同的问题,大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然而在总体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创新型理工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是很大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个人科研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上述基础上,该问卷对衡量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数做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以5项指标的被选择频率作为其权重,即可得到5项指标的权重
(5)
(6)式表明,在这5项评价指标中,大家认为最能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前三项指标依次是学术氛围,课外实践实习机会以及学术交流机会。这三项指标囊括了学术论文、学术交流以及社会实践,也是目前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所非常看重的指标,说明了本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
1.3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造
选取线性加权法为最后的综合评价模型,则第个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指数
(6)
2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该文选取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计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10名研究生的数据信息,整理得到他们的指标得分,如表2所示。
从而根据模型(6)求的10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科研创新能力指数较高的研究生大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后站点或者留在相关科研部门。这属于典型的“人-岗匹配”,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比较合理。
(2)科研创新能力指数相对较低的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读研期间的积累,选择相对应的工作,或者因为毕业以后不会继续奋战在科研之路,在读研期间理所當然地培养课外兴趣、职业技能,以此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
综上所述,本模型可以较好地反应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技能水平,主动地在读研期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该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衡量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项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理科研究生本人及相关培养单位做评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2] 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3]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00-103.
[4] 肖云龙,周治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24-27.
[5] 吴祖芳,张艳丽,翁佩芳.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81-85.
[6]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 宋京霖.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8] 孙静.论文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2.
[9] 黄永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8-120.
[10] 孙健伟.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2.
[11] 李嘉曾.美国推广创造教育的特点与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