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实践特色及其启示——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的访学体会
2015-10-22胡克
胡 克
(245021)黄山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黄山
一、FH和UNI简介
2014年9-12月,笔者赴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Stralsund)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交流访学活动。德国“Fachhochschule”简称FH,德语直译过来是高等专科学校,其统一的英文名称是“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即应用科技大学。这一类高校的名称都是Fachhochschule加上地名,比如FH-Stralsund中的Stralsund即施特拉尔松德。有别于FH,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叫做“Universität”,简称 UNI。 虽然叫法不同,但是 FH 和UNI的关系就类似于我国的应用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的关系。所以,FH和中国的专科概念完全不同,它属于本科。从名字来看,FH和我国的应用型大学如出一辙,它以应用为导向,重在职业技术教育,而UNI则注重学术理论研究。从目标和导向来看,FH和UNI的区别很像我国的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FH其实也开设研究生院,并设立硕士学位,还协助德国科研部门和各大企业开展研发工作。德国各大企业的高管有很多人是FH毕业,FH也曾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德国大约有110所UNI,208所FH,这个数字一直在变化中。
在中国,由于人们对FH的认识不深,并且常常抱有误解,以为FH是不入流的“野鸡大学”。大家对于UNI的认可度更大,甚至只承认UNI。其实,FH属于正规院校,旨在培养高等技工。一提到德国,人们就会联想到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技术的发达、产品质量的优秀。对于德国的这种国际形象,FH的贡献着实不小。FH里面也有很多的名校,比如以汽车专业闻名的FH-Esslingen和FH-Ingolstadt,以船舶专业闻名的FH-Flensburg。这些FH在德国的名气都很大,但是在我国鲜有人知。与中国人对学校名气的追求不同,德国人并不太在意这一点;中国动辄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德国虽然也有,但并不受大众关注。如果询问德国人最好的大学是哪个,他们可能会直说不知道,然后补充说这要看针对哪个专业。比起学校的综合名气,他们更注重专业的好坏。正因为如此,FH才会应运而生,受到务实的德国人的追捧。另外,据一些媒体报道,FH的毕业生相对UNI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就毕业即失业的学生数量而言,UNI要比FH多1.3%,因为FH的学生都拥有实践经历,早早地掌握了一些职业技能,所以比起招聘后还要花时间培训的UNI毕业生而言,中小企业更欢迎来了就能立刻工作的FH毕业生。
表1 FH和UNI的主要区别
以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FHStralsund)为例,这所学校历史较短,建立于1991年,规模也很小,学生只有大约2 500人。该校设有3个学院,分别是电子技术与信息学院、机械学院和经济学院,一共开设了19个本科和硕士专业,如波罗的海地区管理研究、企业经济学教育、电子技术、休闲管理与旅游管理、机械制造、医学信息与生物医学技术、经济工程学等。
二、FH和UNI相比的主要不足
第一,就学位而言,从FH拿到的学位和UNI的一样,只是FH颁发的证书(Diplom)上面多了FH的字样。有人认为FH的文凭比UNI的等次低,实际情况如何就见仁见智了,不同地方的要求不同。但是有一点必须重申,FH和UNI的差别绝对不像我国的大专和大学之间那样明显。有极少数FH的硕士学位在中国只承认是学士学位。
第二,就工作而言,很多UNI毕业生的起薪比FH毕业生高。这一点和中国很像,比如中国的研究生就比本科生起薪高。虽然这让FH的毕业生颇有些沮丧,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正由于这一点,在工作区别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很多公司更愿意优先录用FH的毕业生,特别是IT公司和中小企业。由于FH毕业生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他们会更早地取得比UNI毕业生更多的工作成绩。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很多FH毕业生并不比UNI毕业生挣的钱少。
第三,就深造而言,FH的学生转入UNI会比较困难。FH只有本科和硕士点,没有博士点。因为缺乏理论知识和科研训练,一般来说,FH的毕业生只有工作两年后再递交申请才有机会攻读UNI的博士学位,并且还要通过相关考试。不同的UNI学位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会要求FH的学生参加一些课程的补习或考试,而UNI的毕业生则没有上述程序,他们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三、FH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实践特色
(一)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FH本身的性质,即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有一些专业只在FH开设,UNI则没有。即使FH和UNI都开设了某个专业,教授在课堂上的侧重点也不一样:FH偏向于实用,UNI则偏向于理论基础。在FH,根据教授的安排,除了Lecture,即一般意义上的上课,有的课还会有Tutorial,即辅导课。Tutorial由高年级学生指导,基本是做练习。另外,有些专业会安排学生定期去相关公司参观学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FH设置的专业和课程一般与其所在地区的人文、地理和产业结构有很大联系。例如FH-Stralsund位于德国最北端,毗邻波罗的海,因此学校就开设了一门名为“波罗的海地区管理研究”(Baltic Management Studies)的专业,每年还会举办波罗的海经济管理论坛。由于施特拉尔松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该校的旅游专业也因此发展迅速。有些FH还设置了“双元制”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工程师,如FH-Wolfenbuettel就与著名的大众公司合作,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以培养汽车行业的工程师。
(二)学习进度方面
和我国的大学一样,绝大多数的FH都有固定的毕业时间和固定的修读课程。然而UNI则不同。FH的学生负担较轻,作业很少,一般4年可以毕业,其中3年是课堂学习,1年是外出实习。一堂课的时间要么是90分钟,要么是180分钟(有课间休息)。UNI的学生自由性更大,可以按照兴趣或需要来选修课程,同时负担较大。由于UNI的学分相对难以获得,所以很多UNI的学生都是用了5-6年才拿到学位。但是,延期毕业的情况还有另一种解读,即正由于UNI的学制宽松,不像FH那样限制时间毕业,因此学生有更多自由,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比如兼职打工等,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延期毕业。
(三)实践性方面
FH除了开设具有实用性的课程之外,非常注重学生的实习。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都会根据所学专业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实习。德国的实习和中国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把实习和兼职混为一谈,德国人则分得很清。在德国,兼职通常跟学生的专业无关,可以在麦当劳当收银员,也可以在健身房当教练。兼职的工资比较高,实习的工资则很低,有的甚至没有工资和任何补贴。实习一般都和所学专业相关,以学习为主,无关挣钱。顶头上司会让实习生真正了解公司的体系和运作方式,确保学生能有所获益。所有FH都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办公室,和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对于德国学生而言,去另一个城市或者去海外实习都是很普遍的事情。如果学生的实习表现令人满意,就有机会在毕业的时候留下来工作。FH对于本硕期间的实习要求会根据专业而变化,比如FH-Stralsund的机械工程专业只要求本科生实习,对于硕士生则没有要求。
事实上,德国FH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实习了,即所谓的“预实习”(Pre-internship)。学生在高考过后、入学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必须要进行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实习。比如学生报考的是FH的机械工程专业,那么他们就必须去机械公司或工厂里进行与机械相关的实习工作,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就无法入学。这种预实习没有规定时间,有的学生实习了两周,有的学生则实习了几个月。预实习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FH的职业教育性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防止学生入学后因为对本专业没有兴趣而转专业。
在德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也可以实习和兼职,前提是必须会德语,而且需要经过当地劳务局的许可。比如一位FH-Stralsund的中国交换生就取得了在麦当劳兼职的机会,她在获得劳务局许可后参加了一场麦当劳的笔试。这样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走形式,确保应试者具有一定的德语水平和基础知识。考试通过后便是健康检查,检查没有问题后便可以兼职了。
另外,FH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和实训氛围。它们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布置得非常细致,“将实习的要求步骤用装帧精美的文件夹罗列出来,还对所用工具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使人一目了然。在实训室周围墙面,一般都以橱窗方式布置了本专业发展史上的产品代表作,比如电子管、老式硬盘、老式机械等,还会存放历届学生好的实训作品。浏览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教育方式。”[1]55
四、德国FH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启示
德国FH作为应用型大学,一直以培养职业人才为重心,以应用和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为我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一)建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过程的管理
作为应用型大学,应该将自己与学术型大学的区别铭记于心,真正把“寓教于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专门导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加强实验、实践和实习,精心设计实践内容,确保实践与专业紧密结合。开办课后工作坊,着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其动手能力,尤其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从容地步入工作岗位,将学习到的实践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上。
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大大小小的实践活动,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管理,仅仅把实践任务安排给学生,后面的事便撒手不管,直接导致了学生消极怠工。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管理学生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的各个阶段提交反馈意见,让导师保持对整个实践过程的记录。同时,学校要与时俱进,注意各种实验、实训和实践材料、设施的更新,保证学生接触到的是最新、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此外,考虑到“内隐学习”的功能性,学校和教师应致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场”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因为“从学习发生的条件来看,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不可能有意识解决的条件下发生的。从学习的运行机制上看,内隐学习具有突发性,能在一瞬间依靠直觉、领悟、灵感等方式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出刺激材料中隐含的底层规则,这一过程并无明显的逻辑程序。”[2]50
(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顺应社会需求
学习和借鉴德国FH的办学思路,推动学校和政府机构、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众多应用型大学今后应该发展的方向。以德国FH为例,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非常密切。这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更需要企业的积极配合。德国的企业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FH的实践活动,其程度堪称世界之最。由此可见,应用型大学要想发展就必须让企业先改变观念。显然,与德国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德国FH的实践教学模式可能会造成对企业的过度依赖,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与FH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若出现效益不好甚至倒闭的情况,那么学生的实践去向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三)建立与应用型大学相关的各级规划,健全教育体制和机制,获得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牵涉到学校、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其中,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出台相关制度、规章和法律,使产、学、研的合作制度化,让学校、企业和个人能够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各行其责,共同合作。另外,政府应“支持高等应用实践教育的试点,实行‘国家统筹、地方支持、企业捐赠、学校自筹’的多元化、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1]55只有这样,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有条件顺利实施,呈现共赢的局面。
总之,通过探讨德国FH的实践特色和成功模式可以得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是最重要的。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作为目标,政府要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企业要树立一种把为应用型大学提供实习基地当作“企业行为”的观念。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陈凯,欧阳河.德国FH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培训,2008(3).
[2]刘耀中.内隐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