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以铜梁安居为例

2015-10-22傅昆伦

关键词:古镇民俗旅游

傅昆伦

旅游休闲的兴起给古镇旅游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但是,多数古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古街变成了商业街,到处充斥商业气息,逐渐丧失古镇文化底蕴。各地文化特色逐渐趋同也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损害。古镇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利用上述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旅游活动的引导与开发,可以形成古镇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导致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安居古镇相关文化资源和评述现状利用,提出了一系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方式。

一、文化旅游与古镇旅游

(一)文化旅游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旅游强调文化资源在旅游过程中给旅游者带来的认知与体验。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以后,更渴望精神与文化的进步与追求,在旅游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或者是“游山玩水”,而是转向文化内涵的体验与享受[1]。据有关部门预测,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占全部旅游总数的37%,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美国旅游的游客中有40%参与了文化旅游[2-3]。大量的游客就是专门冲着音乐会、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前去旅游,一些城镇也因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而扬名。

(二)古镇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

在古镇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文化活动事件、文化遗址、传统民居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庆活动、衣着服饰等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4]。重庆地区的古镇,还体现出了山地地形与水运交通为特色的码头文化和山地文化;又因历史上著名“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形成了包容多省市文化特征的移民文化,并体现在建筑、生活习俗、语言等多个方面。古镇众多的人文资源成为古镇旅游的核心与底蕴所在,是开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

(三)文化旅游可以推动古镇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之下,各古镇的旅游发展渐渐出现过度商业化特征,古镇传统街巷渐渐演变成购物小吃一条街,原有人文底蕴环境逐渐被破坏,各地古镇的文化特色也逐渐趋于一致。文化旅游的开展可以形成古镇独特的人文魅力与文化特色。古镇形成历史较长并延续至今,相关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尽管也有一些文化资源不利于直接的开发利用,但是它对于增加古镇的人文内涵,提升旅游地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旅游是古镇旅游的内涵与特色所在,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形成古镇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推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居古镇文化旅游现状

(一)安居古镇介绍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市铜梁区的西部,距离县城约20公里,因地处琼江与涪江的汇合处,古代水运交通发达,成为古代渝西地区涪江流域的一个军事和贸易重镇。因码头带来的大量人口集聚与商业贸易,使得安居在古代拥有辉煌的过去。整个场镇具有典型的传统建筑风貌、安居八景等特色景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风俗。重要建筑有历史上名震川东的“九宫十八庙”(现存8处),反映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安居古镇入选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目录。2014年5月召开的安居古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通过古镇规模、传统建筑的完好程度、历史文化传承等标准,把安居古镇评为“中国第四大古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古城齐名。

(二)安居古镇文化资源概述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安居古镇历史悠久,自隋开皇八年,即公元588年在安居首设县治以来,至今已近1 500年历史。其后,在北宋熙宁年间、明成化年间再度设立县治,清雍正年间并入铜梁区。从宋朝到清朝,这里共走出了4名翰林、38名进士、87个举人[5]。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古镇周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波仑寺石壁上书写“第一山”题记,唐代诗人韩愈在波仑寺石壁上书写“鸢飞鱼跃”,清代翰林王恕为波仑寺禅堂题写“法界禅原”匾额。安居古镇有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遗址,如明代北京西城区巡城兵马司指挥张云逸,明代河南巡抚胡尧臣,陕西巡抚帅祥等。安居古镇有县衙门和名人古墓、王母石汉墓群遗址等,还是著名川剧《碧玉簪》的故事发生地。

著名的安居八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古镇独特的人文底蕴。如“化龙钟秀”,形容的是化龙山,《光绪铜梁县志》记载为“迥翔起伏,势若蟠龙,三水环绕”;著名的“玻仑捧月”奇观,指的是月圆之夜,月光透过庙堂,落于佛祖手心,仿佛是捧在手上一般。又如,圣水晚眺,则是古镇街景与水景的完美结合。由于古镇临近两江交汇,傍晚远眺江景,江面涌流与渔火意景独特,《光绪铜梁县志》形容为:“……野渡人归,隔江渔火二三,星犹随艇子摇漾渡江而来”。安居八景中的其他几处,如飞凤毓灵、石马呈祥、琼花献瑞、紫极烟霞、关溅流杯,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山水,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古镇的历史文化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镇人文底蕴的一部分。

2.建筑文化资源

有1 500年历史的安居古镇,拥有大量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丰富而独特的公共建筑、百姓传统民居、名人名居、传统街巷等建筑文化。古镇公共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九宫十八庙,其现存的仅禹王宫、天后宫、齐安公所、下紫云宫、文庙、火神庙等数处。丰富的宫庙建筑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民俗生活与 “湖广填四川”所带来的移民文化,在当时的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是湖广移民所修建;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是福建移民所修建。它们均用于同乡的聚会与联络各种商务活动,其建筑物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美感。火神庙曾是明代的地方监察机构所在地;下紫云宫则面临涪江,主要用途为船老板休息喝茶与相互交流的地方。各种宫庙不仅是建筑,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体现。如湖广会馆,主体部分有戏楼,三个方向的看台与戏楼形成四围合的结构。戏楼装饰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反映了市井百姓的围观心态与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戏楼木梁还雕刻有“文王出巡”、花鸟虫鱼等古代木雕常用的大量精美场景与图案,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与百姓的审美追求。

普通传统民居规模宏大,从大南街,火神庙,会龙街到太平街,700多米的古街巷两侧分布了规模宏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为清一色的木制穿斗结构,青瓦坡屋顶,明清建筑风格特征明显,规模大、保存完好。配合以曲折幽深古朴的石板街巷,将古镇之“古”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大夫第等名人故居点缀在古镇之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增添了古镇的文化内涵。

3.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安居古镇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本土文化与外地移民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笔者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按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五大类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划分标准[6],将安居古镇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整理如表1。

表1 安居古镇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别与内容

三、安居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为发展旅游,安居古镇当地政府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相关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供游客进行观赏。如周末天气晴好,便会有固定的打火龙和龙舞的表演活动。为增强古镇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其他节假日将于古镇核心区举行系列的民俗生活场景展示。如在2015年春节期间开展了送春联、城隍游街活动、民俗游街活动(县令出巡、蠕龙、荷花龙、荷花仙子、祭祀队伍、迎亲、腰鼓队、秧歌队、笑和尚、毛驴、贝壳精、莲萧队)、国家级书画美术展览、新春淘宝旧货市场等。在2015年端午节期间开展的文化活动有县令出巡、武士换岗、花船表演、端午节包粽子等活动,以及川剧绝活、妈祖祭祀、民俗巡游、迎亲、龙舞等12项民俗活动。

(二)问题分析

各种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安居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民俗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游客体验性不强

众多民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民俗喜庆气氛、增加文化底蕴。但是,许多民俗活动脱离了百姓生活实际,存在为表演而表演的动机。没有了古镇人家的生活底蕴与活的灵魂,表演形式单一,最终将走向消亡。

2.古镇的文化底蕴特色未能充分展示

众多的民俗文化活动,属于古镇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除了热闹与稀奇之外,缺少一些文化内涵,文化品味有待提高。虽有举办书画展览,但并未形成文化旅游的主流。文庙、湖广会馆等古建筑未能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并加以利用,古镇文化底蕴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提升。

四、安居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主题形象塑造与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具有鲜明文化主题的古镇旅游形象的塑造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如丽江与周庄,人们提到这个名字就能够想象起来高原阳光与江南水乡的独特意象。安居古镇应该在综合评价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节庆活动和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7],开展品牌文化活动,规划老街区的文化旅游发展,以确立其文化主题形象。

以文化作品牌,深挖产业链条。安居古镇可以把文化品牌活动与一系列旅游开发活动结合起来,如手工业生产、纪念品设计、服饰设计以及餐饮服务等,使之可以和旅游品牌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正如一部动画片的播放,形成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之后,开发商就会推出书包、鞋子、玩具、文具等诸多商品的销售。

(二)进行功能分区,保护老街的文化底蕴

安居古镇镇区有传统的老街区域和后溪河街等新街区域。为应对过分商业化带来的危害,可对老街和新街实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大量的商业服务业安排到新街区,从而避免过分的商业化气息损害老街区的古镇传统风貌。

1.老街重在发展旅游业、传统商业和振兴服务业

传统的古镇老街,如大南街、火神庙街、会龙街等,是古镇文化底蕴的核心区域。在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应适度引导当地居民从事商业与旅游服务业,“激发”古街区向有传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转变。商业网点、服务设施要体现出传统和地域特色,如家庭式旅馆、地方特色店、手工艺作坊、特色餐饮设施等等,主要经营土特产品、旅游纪念用品等。将整个衰败的老街区转变成为旅游业和服务本地居民并重的商业街,可以提升古街经济活力,增加游客驻留时间。

充分发挥老街及一些传统建筑的旅游功能、服务功能,将老街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成博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复合体。沿街居民可修缮门面或改变房间布局转换成旅游或餐饮娱乐服务。要发动广大古镇居民多渠道参与旅游服务业,以此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禹王宫、天后宫、火神庙等一些传统建筑,可以扩大其实际利用价值。如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有戏楼和包厢,设施较为完善,本来的用途是同乡聚会的活动场所,可组织一定的表演团体长期驻扎。火神庙、文庙,可以将其转变成集旅游接待、博物馆和服务为一身的综合建筑,包括旅游服务、游客休息、民俗展示等内容。

2.新街与商业类型

从游客中心,沿后溪河街到涪江码头,属于新街区。可将其定位为餐饮及旅游服务业,以利于分散老街区的人流量。可在新街区与滨江区开发诸如水上娱乐等新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拓展老街旅游空间。

(三)主题旅游线路设计

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8]。安居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古镇的传统街巷为基础,根据一定的文化主题,合理设置旅游线路。如根据古镇大量的宫庙建筑资源,可以设计星辉门—大南街—太平街——下紫云宫的宫庙旅游线路,挖掘宫庙形成的移民背景与文化内涵,还原当年移民的生活场景等民俗内容,形成宫庙建筑特色与移民文化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还可以依托县衙遗址与名人故居、大夫第,结合古代的科场文化、建筑文化与传统的国学知识、书法知识等内容,形成修学特色的旅游线路。游客不仅可以亲身感受传统建筑环境,还可以现场学一学国学知识,练练书法,听听讲座,体会传统文化。

(四)营造良好的活态文化环境

旅游活动进行的基础是游客的感知和体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不同的文化资源最佳的利用方式是注重游客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运用组合式、独立开发式、依附式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环境[9]。安居古镇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内容,有的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艺术与活动,如划龙舟、打铁水、舞龙、川剧表演、涪江号子及其他民俗表演项目;有的是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活动,如城隍会、观音会、庙会、风筝比赛、千人宴等;有的是民间手工艺,如竹编、刺绣、雕刻;以及民间传说与故事等。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特点来加以利用。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表演活动,供游客观赏;具有体验价值的相关活动,可定期举办以吸引游客前往体验;民间手工艺,除了进行展示欣赏外,还可以开发为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等建筑文化,可以成立民居建筑博物馆,请建筑专家完善相关资料,请工匠制作相应的模型进行展示。

良好的文化体验环境还离不开活态文化环境的塑造,可通过许多的方法与措施来进行。如引导百姓开展日常民俗节庆活动,营造古镇文化底蕴;设置民居建筑和民俗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政府可对一些品牌影响力深入人心、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字号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宣传;再现一些传统的生活行为方式,如“更夫打更”。将传统建筑与非物质文化利用的结合,如在湖广会馆(禹王宫),福建会馆(天后宫)等公共设施建筑场地举行非物质文化的表演;通过一定措施扶持老街原住居民经营传统茶馆、家庭式旅馆。还可固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民俗表演、民间音乐、戏剧、曲艺表演等,强调游客的体验与参与。

[1]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4).

[2]Mckercher B,Hiary D C.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琼英,方志远.旅游文化概论[M].第二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5]寒溪夜浣.安居古镇藏龙卧虎的千年水乡[J].重庆旅游,2015(1).

[6]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7).

[7]汪正彬.渝东南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8]袁成.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J].经济师,2004(5).

[9]李春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模式、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

猜你喜欢

古镇民俗旅游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旅游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千年古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