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歪曲花木兰了吗
2015-10-22果冻堂吉伟德
果冻+堂吉伟德
的确,从来没人像贾玲这么演花木兰的。光是电影上的花木兰形象,自从1926年梅兰芳先生将戏曲花木兰搬上银幕,就有至少17种版本的花木兰出现。其中大部分是正剧,除了1998年TVB陈妙瑛版《花木兰》,当时集合了王喜、陈妙瑛、罗家英等人,因纯粹逗趣搞笑,当时也曾被一些人诟病。这说明,虽然改编细节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以南北朝叙事诗《木兰辞》为底本的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成为“正典”。于是当人们对文学虚构人物的权威诠释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习惯力量时,一旦出现新的诠释,感情上不能接受,但这并不代表新诠释一无是处。
在我看来,贾玲的演绎就并非一无是处。首先,无论是小人书还是好莱坞大片,花木兰无一不被塑造成面目姣好、身段苗条的样子,除了英雄,木兰还是女英雄,所以除了孝顺、忠君爱国,不换装的木兰得有女人味。谁能想象贾玲这种身材和吨位的女英雄?用小品中的说法,就是“当打之年、体壮如牛”。又要能打、又得细腰,这种想象与现实中的战争无关,倒是与男权社会对女英雄“忠貌两全”的想象有点关系。
另外,让历史人物成取悦于人的对象,不失为一种价值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丑化一下那些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才能避免让他们过度神化而更接地气。因为,一个有缺点而更真实的人物形象,比高大上的艺术表现更令人信服。所以,对贾玲恶搞花木兰的行为,不必过于苛求完美。或许,从艺术品行来说,对约定俗成的民间人物的形象颠覆,确实显得并不高雅。不过,上纲上线并进行道德棒喝和舆论围剿是否过于激烈了呢?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文学形象都来自改写,包括《木兰辞》《隋唐演义》在内。知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就把花木兰改写成了一个美国故事。有汉学家批评她歪曲中国神话,汤婷婷如此回应:“他们不明白神话必须变化,如果没有用处就会被遗忘。”争夺文学经典的阐释权,因为这样的争夺关乎“用处”甚至是利益。那些高调批评贾玲“恶搞”的各种以木兰命名的协会,谁说背后没有各个地方“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影子?贾玲就是一个喜剧演员,她的作品必须放在喜剧闹剧的范围内加以理解。至于木兰到底应该怎么演,谁说了也只能是一家之言。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7月13日)
【素材运用】经典的魅力,是不会因恶搞而减损的。贾玲作为一个喜剧演员,考虑的更多的还是文化与商业的关系。颠覆花木兰的形象,触犯传统文化的底线,只是她表演的一种形式。就像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一样,并不是想改写历史、歪曲文化,而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艺术。通俗的喜剧,需要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给演员们一些自由,还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什么都上纲上线,艺术便失去了肥沃的土壤。
【适用话题】美与丑;神化与接地气;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