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5-10-22李小勇

科技视界 2015年30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李小勇

(驻马店市委党校,河南 驻马店463000)

1 新时期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1.1 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新时期农村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理应也是精神上的现代化。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全面的、不成熟的现代化。只有物质与精神同步的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群众意愿、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因此,精神上的富裕,同样是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这样说:“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推进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引领人们的行动,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必然激起人们无穷的创造力,不断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

1.2 是维护广大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客观上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成功与否。虽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但依然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以及农村群众素质的提高等必然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地把党的先进的理论和方针宣传、贯彻、落实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促进农村地区和谐稳定的必然与必要的理论和思想前提。

1.3 是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深刻的变化和提高。但受传统和外来思想的影响,迷信思想依然存在,宗教思想的影响有增无减,自由主义思想的危害依然严重等,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客观上要求社会必须用一种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符合国情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应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新时期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速度的改善和提高。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严峻。虽然我们国家采取了得力的措施和施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东部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收入都明显的高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即使是农村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依然悬殊,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比例仍然偏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也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经济投入比例以及重视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

2.2 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

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经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重直觉、轻理性的思维特点;以人度物、直观经验的思维方式;重农业、轻商业,重情感、轻律法,重群体、轻个体,重信义、轻功利的价值选择及判断依然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发展,人们不再以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生活生产,但由于他们从民族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必然与现代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碰撞,从而导致价值判断的多元性以及思想的多维性。

2.3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与电视、报纸、广播等新兴媒体的产生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从西方发达国家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城市走向乡村,深刻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着农村群众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认识以及对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认识和维护。因此,从网络产生时,它就成为不同价值观争夺的舞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信息的关键技术,网络也就成为西方灌输价值观的一种重要工具。这种灌输与渗透造成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混乱,使其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3 新时期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3.1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将改善民生和维护民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筹资渠道,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要认真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让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改变以往“等、靠、要”等思想观念,让农村群众听到党的声音,听懂党的政策,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3.2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农村地区党员干部

党的事业关键在干部,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熟悉了解本地区的风俗习惯,对村情、乡情和群众邻里关系了然于心,既利于工作开展,也利于加强沟通,是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广大农村群众的特殊纽带,是党组织在农村地区开展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所以,我们要注重在青年、妇女和农村能人、致富能手等有知识、有威信、有影响力的群体中发展党员,开展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切实抓好农村地区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地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宣传教育的“顶梁柱”。

3.3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要在互联网网站建设中要科学地植入农村专题网页,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文本转化为农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相融合的多媒体文本,增强趣味性。要积极利用访谈、直播、视频、微博、等网络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手段,把马克思主义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受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3.4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宣扬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把纪念馆、文化网、出版社、博物馆、广播电视等作为文化传承和宣传阵地,以农村特色文化为载体,引领农村文化的繁荣,推动农村文艺、民俗、文学等的发展。用通俗易懂形象的语言文字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尤其是“四个全面”精神、时政新闻、政策法规、生产技能、先进典型、歌舞、歌曲等,使农村群众在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教育,消除思想上的疑惑,从内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唐学文.新农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06).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