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鲍恩理论看婚姻家庭指导治疗
2015-10-22颜溢惠
颜溢惠
(福建省妇女干部学校,福建 福州350003)
1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8个基本概念
梅列·鲍恩,美国人,Georget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他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并逐渐完善。他认为,情感困扰的产生与维持源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联结。家庭成员在思想、情感与行为上都与家庭系统存在关联。家庭的主要问题是情感融合,主要任务是自我分化。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将家视为一个跨代的关系网络,并用八个相互联系的概念联结起来,这八个连锁概念构成了其理论的核心。
1.1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够保持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相互独立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将情感与理智区分开来的能力。自我分化的水平反映了个体思考和尊重自己行为不受他人情绪控制的能力,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平衡理智与情感间的关系,客观地看待事物并抑制情绪的冲动,可以很好的觉察自己的观点,不会被别人的感受所统治;而未分化的个体几乎无法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无法进行客观的思考,表现出对他人高程度的依恋,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融合”的状态,即无明确的自我界限,与他人间没有显著的区别。
1.2 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的概念是鲍恩1966年提出的,他将三角关系称为“最小、最稳定的关系系统”。根据鲍恩的观点,两个人的系统是最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就会拉进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组成三个人的互动,第三者的加入会冲淡两个人的焦虑。当焦虑特别大以至于基本的三人三角关系不能减轻其强度时,就有可能激发出越来越多的三角,系统可能会变成一系列连锁的三角关系,并且三角关系不限于家庭,包括朋友,亲戚和治疗师都会被带入矛盾,纠缠在三角迷宫中。
1.3 核心家庭的情绪系统
鲍恩认为,人们会选择和自己分化水平相当的那个人作为自己的配偶,也就是说,丈夫和他的家庭没有解决的依恋和她的妻子与她的家庭没有解决的依恋程度上是相等的。在婚姻关系的早期,核心家庭情感过程通常不会产生问题;过一段时间之后,来自于内部和外界对关系的压力可能会强化这一情感过程,从而使得关系系统变得不再稳定,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发生焦虑和冲突的可能性相应提高。鲍恩认为人们会选择与自己分化水平相一致的人作为配偶,因此夫妇会组成一个与上一辈特征相似的家庭。这种代代相传的家庭模式会持续与个体的一生中。
1.4 家庭投射过程
家庭投射过程是指分化不佳的父母将其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传给其子女的过程。夫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时,会选择孩子作为保护对象,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孩子身上。一般而言,父母所关注的通常是那些比其他同胞手足与家庭融合的程度要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与父母融合,相互依存,但他们比较容易在家庭情绪的压力中受伤。在家庭中,情感上最依赖于父母的孩子就是家庭中自我分化最低、最不能与家庭分离的人,也是家庭投射历程中最好的投射对象,最后成为一个受害最深的人。
1.5 情绪截断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融合程度越高,发生情感截断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情感隔离常发生于存在高度与情感依赖的家庭。情感隔离是人们处理代与代之间自我分化不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想将自己从未解决的情感束缚中释放出来。但是情感隔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因为情感的距离并不代表情感上的真正独立与成熟,他们和父母之间未解决的情感依恋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原生家庭未解决的冲突也不会因为距离上的分开而一笔勾销。他们认为一旦离开旧家,建立自己的新家,就获得了自由,那些过去的苦难就全部抛在脑后了。这种假定的自由就是一种情绪截断,即:“为了断开情绪联系而争取极端情绪距离,而不是真的解脱”。
1.6 家庭排序
家庭排序在家庭情感系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婚姻中伴侣间的互动模式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排序有关,因为出生顺序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家庭情感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
1.7 跨代家庭传承
在上一代中表现出的家庭问题的方式对于下一代有预测作用,曾祖父母在世时将有影响的情感事件传递给祖父母,祖父母又传给父母,然后再传到子孙辈。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那么问题不应该只归因于孩子,同样父母也不该单单成为受指责的人,问题是多代传承的结果。这一点对系统家庭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是要发现谁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要发现家庭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复出现的是哪些特征的关系,以便从这些关系入手展开治疗。
1.8 社会性退化
鲍恩在关注家庭内部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外部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社会中的情感历程,会如同一个大的背景情境,影响所有家庭成员。社会中的各种慢性压力,如叛乱、饥荒、人口增长、高犯罪、自然资源耗竭等,都会导致社会情绪系统中的社会焦虑日渐增长。鲍恩在这一理论中强调社会环境对家庭的影响,他认为社会情感系统作为一个大的背景情境,会影响家庭的情感历程,从而影响所有家庭成员。但他也认为,如果个人和家庭有很好的自我分化,就能较好地抵制社会的负面影响。
2 鲍恩理论对婚姻家庭案例的分析
就人类的行为及问题而言,鲍恩式家庭治疗是所有家庭治疗学派中最为完整全面的方式,它关注了家族跨越几十年的关系模式,为理解当前的家庭生活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角。迄今为止,鲍恩的理论也是家庭治疗创始以来最为丰富的系统。与其他大多数家庭治疗的先驱者不同,鲍恩十分重视和强调系统理论的重要性,而他所发展的治疗手段,也都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并与理论相对应而生。
案例:陈先生(40岁,大学教师)和陈太太(36岁,某保险公司主管)两人已经结婚8年,并育有一子家豪(7岁)。陈先生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从小看着父母一天到晚吵架,身为长子的自己只能无助地看着愤怒的父亲及哭泣的母亲,后来还经历了父母的离婚。陈太太也是家中长女,妈妈是一个精明能干且相当强势的职业妇女,爸爸是个寡言木讷的中学教师,常被太太嫌弃没有出息,陈太太从小被妈妈要求一定要强势一点,要不然会像爸爸一样没出息。陈先生和陈太太的婚姻中也充满了争吵,陈先生常常骂陈太太得理不饶人,陈太太常骂先生是笨蛋没出息。一年前陈太太发现陈先生外遇,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火爆,最近陈先生变成几乎一个礼拜只回家三天。但是他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家豪忽然经常半夜尿床,而且吵着不肯去校上课,这个问题令夫妻俩很烦恼。
我们利用鲍恩理论的八个连锁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
2.1 自我分化是鲍恩理论的基石
从案例来看,陈先生的自我分化程度应该较低,他来自一个破碎家庭,无助地面对父母的争吵及最后的离婚。根据鲍恩的观点,若双方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自我分化水平较低,他们婚后会和自己的分化水平传承给下一代,从而会出现婚姻冲突、配偶功能失调、子女的消极适应等问题。陈先生主要需要安全感,避免冲突,他很少有独自做决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陈太太受到母亲的影响,觉得一定要强势,否则会跟爸爸一样没出息。她自己非常努力,成为保险公司主管。同时,父母的情况可能让她产生这样的想法,男性大部分都是懦弱的没出息的,要让女性来控制,这使她用同样的模式来控制她的丈夫,来责备她的丈夫。这样的情况,也会让丈夫产生非常厌烦的心情。让自我分化能力低的丈夫觉得,找不到安全感,总是充满冲突。因此通过寻找外遇来寻求支持,寻找安全感。
2.2 三角关系
任何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中都会经历亲近期与疏远期,三角关系尤其容易在疏远期时发生。第三者可以是亲人、朋友、事业、学业、宠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夫妻的第三者。从陈太太的控制欲上看,陈太太会找孩子家豪作为她的倾诉者跟“结盟者”,她会跟孩子抱怨父亲的外遇或者软弱。
2.3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
个人将未处理的焦虑投射到家庭的过程。婚前自我分化更低的人,倾向于选择与自我分化程度相似的配偶结婚,这样的夫妻容易融合在一起,造成更多的紧张和焦虑。陈太太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未解决的焦虑投射到现在的家庭中,其实陈先生已经是大学教师了,应该不算是没出息的了,但是陈太太依然对其不满意,正如当年她的母亲不满意她的父亲一样。陈先生也是将自己原生家庭的情况投射进入现在的家庭,导致他的外遇。
2.4 家庭投射过程
父母将自己的问题传递到孩子身上。例如,父亲外遇,母亲将自己的愤怒传递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也很愤怒,不愿意去上学,半夜尿床。孩子这样做也可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使得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而不再去吵架,父亲也会回家来看自己,不会一直都不回家,母亲也不会一直抱怨父亲。
2.5 多世代的传递过程
被家庭融合影响最大的孩子的自我分化会比父母更加低,陈先生来自一个破碎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最后离婚,他的自我分化有可能会受此影响而更低,同时陈太太是家中长女,她的父亲是寡言木讷的中学教师,她的妈妈是强势的职业女性,她现在的婚姻也延续了她原生家庭模式。丈夫就是个教师,自己是个职业女性。相处的模式也与她原生家庭的十分相似,充满吵架,太太嫌丈夫没用,丈夫觉得太太强势。
2.6 家庭排序
陈太太是家中的长女,鲍恩的理论认同孩子依其在家中的手足位置而会发展出某些固定的人格特征。长子女在家庭中对权力及权威的认同强于其它孩子,较为自信和有主张。陈太太就是有这样的特征,强势,而且有可能真的“得理不饶人”。而且其母亲又是位强势的女性,更加会受母亲影响。
2.7 情绪截断
丈夫的不回家,有外遇,就是一种“情绪截断”。他希望离开家庭来摆脱妻子的控制与束缚,从而能够逃避问题。
3 鲍恩家庭系统治疗的目标
总的来说,Bowen家庭系统治疗的基本目标有两个:第一,降低焦虑,去三角化,减轻症状;第二,提高每个参与者的分化水平。一般来说,迈向完成第二个目标之前,家庭首先需要完成前一个目标。在家庭系统治疗理论的指导下,家庭治疗师用积极的方式来帮助家庭及家庭成员更多了解自己,面对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鲍恩家庭系统式治疗的关键一点就是,必须重新开放封闭已久的家庭联结以及化解僵化的三角关系,另一个重点是对原生家庭的关注。
[1]王伟.家庭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2]李彩娜,赵然.家庭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7).
[3]家庭治疗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
[4}徐汉明,盛晓春.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