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明光市老城区的调查与思考
2015-10-22刘成刚
刘成刚
(明光市城乡规划局,安徽 明光 239400)
2013 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城市建设,明光正变得越来越美,新区亮点逐渐呈现。但随着我市新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老城区在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市政配套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给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加强对老城区的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老城区的现状及特点
老城区北至嘉山路、南至309 省道,东至明珠路、西至京沪铁路和池河,由9 个社区和1 个城中村组成,总用地面积9.64 平方公里,人口15 万人,人口密度达15500 人/平方公里,绿化率2.39%,一度是明光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来我市虽然对老城区进行了一些环境改善,但老城区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功能布局混乱
老城区聚集了居住、商业、教育、文化、娱乐等众多功能,环境卫生状况差,居住环境质量难以提高。特别是池河大道以南分布着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实小、工小、明光中学等多所学校,众多服装卖场、餐饮店、商住楼以及大型超市也参杂其中。
1.2 城区交通拥堵
老城区主干道、次干道数量不足,支路较少,交通路网密度低,通达功能不强,配置不合理,造成道路拥堵现象较为严重。老城区交通主要由龙山路、池河大道、金达路、韩山路、交通路、车站路、女山路、育才路两横六纵道路网承担(车站路、龙山路、交通路育才路、女山路均为“断头”路),道路交通负荷过重,交通节点不畅,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城市公交水平不高,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1.3 公共设施缺乏
老城区范围内体育健身、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老城区的公共绿化率只有2.39%,与创建省园林城市的标准相差巨大。
1.4 消防隐患很大
老城区消防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女山路段、惠利商城商业与居住区混杂,许多易燃易爆的成品或半成品随意堆积,线路乱拉乱扯现象普遍,一旦火灾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1.5 居住环境较差
城市占道经营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没有彻底根治;相当部分民宅较为破旧,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布置较少,房子的日照、采光、通风性能都较差;老城区存在大量的尽端路,街巷卫生管理难度很大;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很多污水不经过污水管网收集、汇流,而是就近排入附近路面,导致污水横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老城市民的生活居住质量。
2 改善老城区需要面临的问题
老城区的改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联度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科学规划、民生优先、稳妥推进、注意保护。我市的老城区改善千头万绪,我们认为需要认真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疏散与居住的关系
我市老城区建设应加快对老城区人口迁移,老城区改造不能原拆原建,应采取“人口疏散、交通疏散、功能疏散”等措施为城市改造留出空间,将老城区的常住人口逐步迁移到新城区去,将老城区的行政办公、居民住宅、金融商贸、卫生医疗等功能逐步转换到新城区来,切实解决好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和新城人气淡等问题。
2.2 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老城区改造要遵循“近期整治、远期改造、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市民关注度高、易于实施的,要尽快组织实施,对远期实施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调研、进行科学规划,加强规划对远期项目的引导。
2.3 新城与老城的关系
坚持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积极打造新区,提高新区吸引力和承载力,逐步把人流引向建设成本低、速度快、品位高、功能完善、人居环境好的城市新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城老城的共同繁荣。以新区建设带动老城区改造,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互补、区域互动、整体推进”。
3 下步工作建议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比较重视老城区问题,2002 年组织编制了中心路改造规划,2008 年、2012 年对中心路及粮食局地块改造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造工作都没能得以实施。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城区建设,于2013 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水平地编制了老城区城市设计,用于指导老城的各项建设。我们认为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近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以改善民生为前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城区环境的改善首先要考虑到老城区市民的民生问题,把老城区市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为此:一要,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城南大道的道路建设,缓解出行难的压力、疏解车站路交通拥堵状况;加快实施中心路、公安路、学堂路、广场路的改造升级,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待时机成熟时打通车站北路、交通路、育才路、体育路,使“道路龙脉”得以贯通,老城区南北向的通行能力得以提高,逐步构建起交通畅达的老城区交通体系。二要,敞开绿地系统。打通韩山公园与嘉山大道、池河大道方向的绿化通道,敞开绿地空间;结合现状龙庙山自然山体,待人民医院搬迁后打造为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场所。
3.2 以科学规划为指导,规范各类建设行为
所有建设项目均需满足老城区规划要求,否则一律不准审批建设。一要,避免资源浪费。在对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过程中,做好与老城规划的衔接,避免因不符合规划进行重复建设造成重复投资,带来资金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例如为了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正在实施的中心路、公安路、学堂路、广场路四条道路改造工程,要认真对照老城区城市设计有关道路路网的规划进行实施,避免因与规划不符,造成资源浪费。二要,加强文物保护。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对老城区城市设计中规划保留的古建筑,如李氏老宅、王宅老宅、炮楼要加强保护,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要整合具有“明光印记”的青石板,把它们集中铺设在重要景点、重要文物古迹附近,以勾起市民对老城历史的记忆。
3.3 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开展“四城联创”活动,是打造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具体行动,我们要以此为抓手,做好做细以下工作。一要,增绿地。将老市政府大院、老汽车站地块改造成绿地广场,大幅提高老城的绿地覆盖率。二要,建公厕。针对我市老城区公厕数量不足的情况,在主要路段新建免费环保公厕,解决老城市民入厕难的问题。三要,治污水。建立覆盖老城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改善生存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四要,整环境。统一规划老城区广告牌设置,加强老城区沿街店面整治,取消占道经营行为,着力改善老城区商业无序状况;加强老城区环境卫生管理,通过完善环卫设施,加大管理力度,着力改变老城区面貌,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
3.4 以尊重市民意愿为根本,有序推进老城区建设
老城的建设涉及的问题多、项目繁杂、时间跨度长,是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民心工程。必须把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始终以造福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设身处地为居民着想,充分考虑民众所想。在充分尊重老城区市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老城区自身建设特点和已有建设项目,实行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一要,强宣传。组织相关单位加大对老城区的宣传力度,宣传要广范围、深角度,让老城市民看到市委、市政府对老城建设的决心,为老城区建设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细调查。采用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多种方式开展调查工作,广泛收集广大市民对老城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实施老城改造决策提供依据。三要,抓试点。对市民改造意愿较为强烈的、有95%以上的居民同意的地块先行改造,实现老城改造实质性突破。在试点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民情、倾听民意,使政府对老城建设所作出的决策更民主,工作更主动,使广大市民在老城建设实施过程中能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真正实现公共利益和市民利益的双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