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2015-10-22陶红丽
陶红丽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勤”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注重了“助学”功能,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却忽视了“助学”与“扶志”、“助就”的有机结合,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这一具有特殊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群体,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且越来越被边缘化。就业关乎民生,历来是社会的焦点,“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所指就业竞争力,不单单包含就业能力,主要是针对特殊的、弱势的贫困生这个群体,根据自有的特点和优势,更多的体现可“竞争”方面,“击败”非贫困群体,从而脱颖而出获得并长期保持一种工作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1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009 年,教育部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诸多学者也关注了就业教育和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并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融合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重点与高职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高度契合,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1];“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就业能力培养中,就业能力培养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2]。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在面对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能力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了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的因素。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以学生顺利实现初次就业为目的,而且更关注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见,就业能力培养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创业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变革、主动创新、敢于冒险和快速行动的创业精神,而这种创业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顺应了高校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发展趋势,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由1998 年100 万人增长为2014 年的700 万人以上;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所造成的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指出,就业能力问题是造成就业难的深层原因之一。关注学生就业问题,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第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育人,协同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确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齐抓共管,营造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地形成。以社会对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促进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操实训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时,以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办学理念,可以统筹兼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有效协调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下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增强教育效果。
2 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相融合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就业需求紧密契合,满足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内在心理需求,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压力,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进行指导,借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探索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竞争力培养相融合的实现路径,构建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托,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现“助困”和“扶志”、“助就”的有机结合。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强化就业指导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调整和充实就业指导课,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叠加与融合,探索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业指导课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丰富和扩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每个学期安排不同的主题,对贫困生分阶段、分重点的进行就业竞争力的重点辅导和培训。另外,改变原有的以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授课方式,多结合团队游戏、素质拓展和个人辅导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针对贫困生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踏实肯干,适应能力强,这是非贫困生无法比拟的,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现场指导、心理辅导等形式,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优点,同时让他们多参与团队游戏等,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主动出击,大胆竞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包括技能训练)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通过挖掘专业教学中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人文素养、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可使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德育为先”和“教学为主”有机融合起来,重点探索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专业教学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促进专业能力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同步提高。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我院大胆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异步教学[3],大一根据入学志愿选择专业组成自然班,大二根据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 自主选择形成岗位技能班,大三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组建团队,校企共同选拔组成项目班。采用这种异步教学方式,能够引领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提早融入企业文化和踏入社会,有利于学生向职业生涯的顺利转变。
第三,探索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和企业协调育人,协同创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相互渗透的实效性。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和大力支持贫困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课外社团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专业技能竞赛作为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桥梁,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1]关翠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6:82-83.
[2]韦文荣,韦乔元.高职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关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66-68.
[3]曾文权,曾文英,龙立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拍样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