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懒官的外号

2015-10-21汪金友

前线 2015年6期
关键词:块砖混日子圣旨

汪金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懒官和庸官。他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留下了千古笑柄。在此略举几例,引以为戒。

爱迟到的“八砖学士”。唐文宗时,有个叫裴颜祺的翰林学士。当时翰林院规定,太阳光照到甬道第五块砖时就要准时上班。而这位裴颜祺生性懒惰,就爱早上睡懒觉。总是等日光照到第八块砖时,才慢吞吞地到位,因此人们称他为“八砖学士”。

天天上班迟到,这也太不自觉了。可这事怎么就没有人管呢?如果迟到不迟到照样开工资,谁还不想多睡一会儿?

陪吃饭的“伴食宰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卢怀慎,品行端正,廉洁无私。他家的住宅和陈设非常简陋,所得的俸禄,也大都救济贫困的亲友。但卢怀慎在政务上毫无作为,任职期间,他把所有的事务都推给下属,而他自己每天只是迎来送往陪人吃饭。所以,人们讥笑其为“伴食宰相”。

当官就得為国家和百姓干事。不干事,再清正廉洁,又有什么用?

不作为的“三旨相公”。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圭,在位16年。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时,王圭都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接曰“领圣旨”,出殿见人曰“得圣旨”。事事照本宣科,惟上是从,为此被人称为“三旨相公”。

这样的工作态度,竟也当了16年的宰相,真是一种悲哀。

爱踢球的“浪子宰相”。宋徽宗时期的宰相李邦彦,行为放荡,喜欢踢球,并写一些不堪入目的淫词艳曲,自号“李流子”。他官居高位,却不理政事,只知一味享乐,自称其理想为:“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于是,京城百姓都称李邦彦为“浪子宰相”。

这样的人,应该让他到足球队,说不定能够帮助中国队打入世界杯。

混日子的“棉花宰相”。明朝的刘吉,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他不理国事,无所建树。无论别人说什么,他的两只耳朵都像塞了棉花一样,不回应,所以人们称他“棉花宰相”。首辅如此,其他人也混日子成风。一度有“纸糊三阁老”和“泥塑六尚书”之称。

官员们都成了纸糊的摆设和泥塑的菩萨,只占着位子,却没什么作用。这样的官,不要也罢。

丢天下的“蟋蟀相公”。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建立小朝廷。后来清军大举进攻南京,形势危如累卵。而此时执掌朝政的大学士马士英,每天以斗蟋蟀为乐。在他的影响下,朱由崧也玩起了蛤蟆。

玩物丧志,误国误民。等到丢了天下,也就没有蟋蟀和蛤蟆可玩了。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块砖混日子圣旨
古代为什么不假造圣旨?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装模作样
古人为什么不造假圣旨
拔掉心里的草
比一比
皇帝的圣旨
找一找
“混日子”处长辞职是一面镜子
书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