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北京市属高校创业教育
2015-10-21周志成
周志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在首都北京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市属高校责无旁贷。大力推进市属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市属高校参与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选项。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宏观上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比如,创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进行事业心、进取心、首创性、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以及创业过程中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中观上,它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活动”。微观上,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之所以要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原因有三:其一,它是实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这“四个中心”、“三大战略”和一个城市发展目标,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作为首都,北京的产业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因此,北京必须始终把依靠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摆在核心位置,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首都经济乃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在根本上是人才驱动。创业教育既培养能够创造科技成果的创造性人才,又培养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企业的创造性人才,还能培养在市场中发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创造性人才。创业教育是首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必然选项。
其二,它是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的需要。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京创新发展的水平。2013年,北京共有91所高校,其中市属高校54所(含39所公办高校和15 所民办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37所。客观地说,目前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与中央部委属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师资队伍上,也体现在教学、德育和科研等方面。比如师资队伍,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属公办高校专任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分别是17979位和198位,而中央部委属高校分别是38536位和13239位,两者相距甚大。再比如代表高校系统在教学方面最高成就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4年北京市属高校获得一等奖的只有两项,而中央部委属高校获得了9项;北京市属高校获得二等奖的是13项,而中央部委属高校获得42项。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尽快提升市属高校的办学水平,走出契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创业教育恰好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好路径。一方面,它在教育目标上关注学生开创性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注重问题导向;另一方面,它在教育环境上侧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科研上注重实践导向而非学科导向。这恰恰符合市属高校学科偏弱、实践偏强的特点,有助于其走一条扬长避短,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从学理出发、以学科为导向的新路子。
其三,它是提升北京市民幸福指数的需要。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关键是看能不能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能不能让群众感到幸福。一般而言,幸福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大体上,幸福有两项标准:一是生活美好,指客观状态和境遇;二是心情舒畅,指主观感受和体验。前者为物质舒适,后者为精神享受,合二为一,就是幸福。在中国,子女幸福是每一位家长的期盼。市属高校集聚了大批北京市民的子弟。他们视野开阔,基础扎实,活动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创业教育正好可以为他们的成长开辟新的路径,进而提升北京市民的幸福指数。
如何推进创业教育
当下,大力推进市属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政府方面,主要是着力推动。历史地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端于学校的探索,得益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在动力源上属于政府推动型。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的发端;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预示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切实引导;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创业教育从育人体制外运行正式进入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来说,政府强力推动创业教育,一是要理念引领。当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五花八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鼓励高校探索的同时,组织研究和推介超前的、适合本地和各校特点的创业教育理念,避免创业教育走上歪路。二是要评估调动。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有没有做、做得如何,需要学校的自觉行动,也需要外力推动。检查、考核、评估是推动工作的一种有力方式。有关部门应当在学校评估、干部考核中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适当评估,推动创业教育顺利开展。三是要创业驱动。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倒逼学校创业教育。目前需要的政策主要有:支持研发的政策,也就是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研发人员对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收益率、对原发性成果的奖励和支持等,调动大学生研发市场需求的积极性;支持转化的政策,也就是通过在创办科技企业环节、资金及场地等方面支持科技创业,打通科技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使大学生的科研成果顺利落地;支持销售的政策,也就是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税收减免等,帮助大学生的创业产品迅速走向市场。
社会方面,主要是加强联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必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创业教育特有的实践性,使其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换句话说,学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支持。事实上,成功的创业教育大都与社会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创业教育与社会的联动,一方面是共同营造创业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满园鲜花需要明媚春光。对创业教育而言,明媚的春光就是创业文化。实践证明,只有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大潮,进而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各种媒体,利用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营造创业光荣、科技创业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开放创业资源。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创业的资源。学校最缺的资源就是创业实习、资金和场地,而这些正是社会最丰富的资源。因此,要调动企事业单位、创业教育组织积极参与学校创业教育,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把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增强创业师资。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需要具有创业经历的师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学生创业来说都是难得的财富。要积极吸引创业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座谈、讲座。
教育系统方面,主要是瞄准方向、加大力度。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育系统,因此,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教育系统的推进力度与方向把握。首先,要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技能可以靠一个阶段教育完成,而精神则是长期的任务。建议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形成系统的培养学生创造性、创造力的创业教育。其次,把創业教育融入高校育人过程。创业教育不是独立于育人系统之外的单独的教育系统,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当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业教育,形成自觉开展创业教育的机制,并在学校文化中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发现创业点的敏锐眼光。最后,把市属高校建设成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在回应外部现实变革的境遇中产生的,以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通过与产业界、政府等机构发生更为密切的相互作用,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使教学和研究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融创业文化和学术文化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大学。它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市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把建设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发展路径,既有助于提高办学水平,又有助于推进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市属高校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