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
2015-10-21胡娉娉
胡娉娉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3-02
缺血性脑卒中是发达国家人群的第三位、我国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极易导致病人永久性残疾。在英国,每年将近十万人发生卒中,其中15%~28%的病人在一年内死亡。2011年,大约有741亿美元直接或间接花费在治疗卒中上。在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所有脑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一半以上。静脉使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欧洲及美国、加拿大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用于卒中发病在三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据美国急性卒中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表明,当卒中发病后4~5个小时内进行静脉注射rt-PA同样有效。2011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推荐对症状出现3小时内(一级推荐,A级证据)与3~4.5小时(一级推荐,B级证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应该严格筛选病人并尽快静脉注射rt-PA进行治疗。
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的缺血灶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挽救缺血半暗带对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静脉使用rt-PA是为了早期恢复血管的通畅,恢复血的供给,降低脑组织的损坏程度,加快脑功能的恢复速度,从而有效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水平。不过由于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紧迫、技术要求严格及潜在的严重出血风险,因此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技术配合对于安全治疗与病人的正常康复显得格外重要。从护理层面讲,对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人实行细节优化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71位。其中男性48位,女性23位;年龄在37~65岁之间,平均为51.3岁;三小时内到医院66位,,3~4.5小时内到医院5位。
1.1.1纳入标准 ⑴经诊断,病人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⑵病人为首次发病,同时通过CT和(或)MRI检查证实;⑶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发病持续至少30分钟;⑷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溶栓治疗并签字确认。
1.1.2排除标准 ⑴已知出血体质;⑵口服华法令;⑶当前或最近出现严重的出血;⑷有颅内出血史或颅内疑似出血;⑸疑似蛛网膜下腔处于出血状态或处于因动脉瘤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处于出血状态;⑹中枢神经曾发生过病变或创伤;⑺十天内曾进行有创的胸外按压、分娩或非压力性血管穿刺;⑻比较严重的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动脉高血压;⑼由细菌引起的心包炎或心内膜炎;⑽急性胰腺炎;⑾近三个月内出现肠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动脉瘤或动脉/静脉畸形;⑿疑似出血的肿瘤;⒀比较严重的肝病;⒁近三个月内有过大手术。
1.2治疗与转归
病人住院后及时安置到卒中单元病房,严格使用rt-PA:rt-PA 0.9mg/kg(最大剂量是90mg)静脉滴注,其中10%溶解在专用溶剂中,一分钟内进行静脉推注,剩下的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持续一个小时。治疗期间,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加药和输入。用药期间与用药24小时内应该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用药前、后一周内完善血液生化与影像学检查。
脑卒中严重程度一般采用NIHSS标准进行判断,这一标准可以用在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上。借助NIHS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一次评分。⑴基本治愈:NIHSS降低了90%~100%,0级病残;⑵明显进步:NIHSS降低了46%~89%,1~3级病残;⑶进步NIHSS降低了18%~45%;⑷没有变化:NIHSS降低或增长18%以内;基本痊愈、明显进步、进步三者之和为临床有效率。本组病人溶栓治疗一天后,59位溶栓治疗有效,有效率是83.1%;本组71位病人治疗7天后,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基本治愈24位,明显进步31位,进步5位,无效6位,死亡5位,总体有效率达84.5%。
2护理
2.1溶栓前的准备
对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或消化性溃疡、咯血等疾病史进行了解。在用药之前,需要对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等有关指标进行抽血检查。血压过高及老年患者禁止使用以免造成颅内出血。
部分急性脑梗死病人意识比较清醒,对于这一突发情况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出现紧张、恐惧等症状,并对结局及溶栓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产生担忧。这种不良心理会对病情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病人進行心理护理,让病人及家属明白溶栓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危险程度,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促使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
2.2溶栓中监护
在药物滴入时,应当对输液速度严格控制,按照医嘱按时、准确地输入溶栓药物。为了保证溶栓效果,药物滴入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及时检查输液泵的工作状态,一旦输液泵出现报警应该立即找出原因并及时有效处理。血压过高往往会导致出血,血压过低又容易导致梗死体积增加,因此需要严密观察病人血压变化情况。治疗过程中,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12小时内,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24小时内,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48小时内,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等到病人病情稳定后,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并作出详细的记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迅速报告医师处理。
护士应该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病人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特征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等情况,一旦有异常情况出现应该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除此之外,应按照医嘱按时采集各类化验标本,采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拔针的时候延迟按压时间从而降低出血几率。
2.3溶栓后护理
增强基础护理,注意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肌肉按摩,避免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变形的情况。让病人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体内维生素。对于无法吞咽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应该给予鼻饲从而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1]。保持大便通畅。
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存在出血倾向,应该做好病人的安全工作,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出现。由于病人的病情、学历及生活、饮食习惯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指导病人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达到恢复精神和体力的效果。
3小结
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采取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卒中症状,减小致残率,提升病人生活质量。脑梗死治疗尽管发展了许多年,但如今溶栓依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好的办法,目的是让血栓溶解,让缺血的脑组织尽快恢复血流供应,降低神经元的损伤程度。在治疗时护士需要随时监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皮肤等各方面情况并及时报告处理。在恢复期,要认真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疾病预防、康复锻炼等知识。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与溶栓时的护理技术配合对于溶栓治疗十分重要,对提升治愈率有着重要作用[2-3]。
参考文献
[1]罗彩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1,15:1426-1427.
[2]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 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 现代医院,2013,03:72-74.
[3]刘贤玲,闫加兴,刘贤宝,陈蕾,华鑫.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1:6145-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