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公园防灾系统规划建设及景观设计要点初探
2015-10-21李昂
李昂
【关键词】广州市公园 防灾系统 景观设计
【摘要】通过研究城市防灾系统建设所需要素结合城市公园固有特点,将二者巧妙结合,以进一步完善城市中防灾系统建设。并在文中分析实例,以目前广州所建成的六大防灾公园为例,对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具体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近年来的四川汶川地震、雅安市芦山县地震、江苏省暴雨等灾害频发,随着城市化日程日趋加快,人类科技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的过渡开发和不合理运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性命攸关的严重威胁。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突出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作用,同时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其自有的开阔空间、绿化、交通、集散等功能可以同时兼具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部分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规范化管理,可以在灾时起到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疏散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化系统可以为防灾、减灾起到有效的作用。
1、国内、外防灾公园系统建设经验
国外防灾公园起步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为了防灾减灾需要,有的在灾后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有城市形态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有的开始了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欧洲主要在城市与建筑形态上,采取了拓宽城市交通干线以防止在地震时容易被坍塌的废墟堵住通道;建設特大型广场以保证灾时民众有疏散避难的开阔场地。美国主要通过将公园绿地与公园路的系统链接,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诱导城市开放向良性发展,增强城市舒适性目的。
2 、国内防灾公园的发展
《管子》中“因天才就地利”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体现着城市综合防灾的思想。我国古建筑的主要采用木结构体系,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就是易引起火灾。到了近代, 2003年10月,北京建成了国内第一所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具备了比较完整的防灾公园形象。
3、广州市防灾公园建设——以其中六个防灾公园为例
广州的公园建设和公园管理曾一度处于全国绝对领先
的状态,六个基本完成建设和改造的公园分别是晓岗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黄埔体育中心六个场所大约可容纳24万人食宿生活。
1)番禺南区公园
南区公园位于番禺桥南街,占地约9.6万平方米,
公园内设有应急避难的大型指示牌,设立了应急指挥所、应急棚户区、应急物资供应点、应急救护站、应急供水点、应急宣传点,还设立了两个临时应急区和救护站。另外应急棚户区可同时容纳3000人避难。
2)东风公园
位于广州大道中,应急避险场分西、东、北三个大门,
每个大门的入口都设置有“应急避险场所平面图”,并附有文字说明,简要介绍了各功能区布置和使用方法。从广州大道中的正门一进来,东门广场就可以作为直升机临时降落点,包括1.2公顷大草坪在内的约3万平方米将作为应急棚宿区。公园的应急物资储备在园内仓库中,主要有帐篷、饮水机、发电机及灭火器等,但数目不是很多,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随时从外面调配物资。东风公园中间的大草坪,在遇到地震的紧急灾难的时候,草坪中心是一个直升飞机的临时停机点。
3)晓岗公园
位于海珠区前进路西南端,可应急疏散2.92万人,是
广州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共设置了5个主要疏散区,按照就近避险原则,能为周边的江南中街、昌岗街的5个社区2万多常住居民提供应急避险服务。
晓港公园管理处内则设有应急物资储备用房,作为应急物品、应急设施和其它救灾物资的储备场所。公园正门入口也设有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告示牌,上面标明了公园内应急棚宿区、应急水源等信息。一旦灾难发生,在公园内提供3万人生存的粮食、饮水等生活物资是没有问题的晓岗公园共有三个门,分别是北门(正门)、东门、西门,可以从前进路、东晓路江大道中河昌岗路进入公园。
4)增城广场
位于荔城街新城市中心,是增城市首个Ⅱ类地震应
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l.5-2公里,可应急疏散人数约13.3万人。增城广场内设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也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一个避难场所,其实际可利用面积为20万平方米,按人均疏散面积1.5平方米标准,可应急疏散人数约13.3万人。
5)黄埔体育中心
黄埔体育中心位于黄埔区丰乐北路398号,应急棚宿区可利用面积为6万平方米,可容纳应急避难人数4万。
4、 景观绿化设计要点:
4.1 纵向、竖向地形设计要点
为了配合人员的避难疏散,地形应以平缓为主,远离楼房和高大建筑物,地区选址空旷,并在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规划一定面积的铺装广场作为应急避难空间,广场下面可以考虑设置蓄水槽和储备仓库,上面考虑作为直升机的暂时停机坪,草坪要考虑便于避难人员搭设帐篷,喷泉、 水景等类似建筑尽量避免修建在广场和公共通道内,以免成为紧急疏散的障碍物。
4.2 水体设计要点
合理规划水景区域,设置适量的水面大小,考虑到对灾时的隔离火势、避难生活、消防用水的用处。在景观用水系统的建设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应确保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并形成定期的检查维护的工作机制,防止系统因自身腐蚀而污染景观用水水质。
4.3 建筑设计要点
防灾公园中建筑要考虑防震耐火需要,层数不宜过多,一般以1~2层为宜。同时建筑面积不宜太大,建筑设计可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公园的管理中心之类建筑处可以同时规划为防灾公园的应急指挥中心,其顶部架设电信通讯设施,建筑周围应留有小规模树木空间,以起到隔离保护指挥中心的作用,这样的组合地会以乘方效果发挥灭火作用。
4.4 植物栽植设计要点
防灾植物需厚实叶片,多水分以达到耐火的功效;枝干要结实,形成垂直的缓冲区域,防止火灾发生时建筑倾倒及落下物,树冠要大,来阻绝火势蔓延,混合栽种花木和其他类型的植物,以做到一年四季景不同。如榕树、台湾相思 、榄仁、法国冬青等都是非易燃植物。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而言,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隐性“软”环境,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使城市中具有减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总之防灾公园的景观设置既要考虑景观的要求,又要巧妙的将防灾设施融入公园的自然景观中。使城市公共园林可以达到一园两用,即方便了公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公民的灾时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大大节约国家的建设成本。
灾害无情人有情,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将我们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注:
[1] 江见鲸,徐志胜编著,防灾减灾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M]
[2] 李树华,李延明,任斌斌等,浅谈园林植物的防火功能及配置方法,2008年奥运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2005,56-59[C]
[3]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硕士论文 200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