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理念下武汉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5-10-21王维陈辰
王维 陈辰
摘要
简介了武汉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武汉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城市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不够,社会经济两极分化,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协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形成。结合当今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提出了武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以从优先发展城区的发展理念转向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使中心城区与郊区城镇能得到平衡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经济上的辐射力,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带动作用;发展产业重点应从数量转移到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致力于使武汉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亮点城市。
关键词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城乡一体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3-334-03
Discussion on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under the “TwoSocial” Idea
WANG Wei, CHEN Chen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of Wuhan City was introduc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mainly due to the lag of urbanization tha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peed, inherent i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not sufficiently linked to socialeconomic polarization,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eriously, hindering the form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today's idea of "twosocial",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uhan City were put forward: shift from the prior development of urban to construct reasonabl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abl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city center and suburban town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adiation force of city center in economy,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ocu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e industrial layout,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as a highlight of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city.
Key words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friendly; Resource conservation
作者簡介
王维(1989-),男,湖北武汉人,城市规划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03
1 武汉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1949年5月武汉3镇相继解放,随后即宣布“划前汉口市、武昌市及汉阳城区所辖城区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自此,现在的大武汉才组建完成。
(2)1949~1957年是武汉城市化短暂的健康发展阶段,“一五”、“二五”时期,武汉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同时也分别列为中南大区的行政驻所城市、中央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省会城市。在国家政策投资的倾斜下形成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工业体系。
(3)1957~1978年是武汉城市化大起大落的20年,表现为前4年大跃进时期的过度城市化和后十几年困难时期及文革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
(4)1978~1990年,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武汉市人民政府集中了有限的财力迅速对城区的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条件等进行大量补偿性的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5)
1990年至今,武汉进入了城市化的转型时期,从引进外资、发展外延式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内涵式经济,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适应现在武汉的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好地为武汉城市化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1]。
2 武汉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化发展程度滞后于工业化
从这点上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广泛就业,导致了有限耕地的严重浪费,也制约了城市文明的扩散。虽然武汉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但提升工业化任然是武汉现代化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而现代化又是城市化的内在要求[2]。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剧烈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工业是指开采资源并对其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或资源的生产部门的总称,主要是指第二产业制造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2.1.1
城市制造业的增长没有相应带动就业结构的转变。武汉重工业的基本特点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有机构成高,必然排斥劳动,不能随着投资增加而直接增加就业。这种工业化既不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也不能通过产业关联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而要从农村提取更多的积累以满足投资的需要。
2.1.2
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滞后,制约了就业的增加。现在武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把解决就业放在首位。城市化进程与以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衡量指标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密切联系,而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较强,因为就业结构的工业化和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集中[3]。
2.2 旧的户籍制度和城市发展政策阻碍了武汉城市化的速度
武汉应着手改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歧视,并且给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收入以及社会保障的权利,逐步解放落后的封建思想,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源上控制迁移人数,解决户籍纠纷。深入改革城市就业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为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奠定基础。户籍管理的思路一旦转变,必然会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变革,从而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制度保障。剥离附加到户籍管理中的一些功能,还原户籍管理的本来面目。从实际情况出发,革新现行户籍制度,建立适应城市化的户籍制度是必然选择。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人员流动障碍,在合法、有序原则指导下,使公民享有迁徙自由,我国城市化进程势必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2.3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市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內在联系不够,社会经济两极分化,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协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形成。所以说在武汉城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周边乡镇的经济联动效应。在城区对郊区的经济带动上,应坚持突出效率,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效应,形成农村投入持续增长的保障机制,建立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以全面激发民间经济的积极性[4]。
2.4
武汉城市化高速发展这些年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带动发展的,但是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成为了城市发展越来越大的羁绊。
从资源角度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集中于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对资源的消耗,特别是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虽然满足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其必然成为今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限定因素这一点愈来愈明显。所以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要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要为后代人着想。
从环境角度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活动中的污染排放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对于城市环境,首先要做的是修复退化的土地;促进城市开发与生物区域相协调、均衡开发;实现城市开发与土地承载力的平衡;终结城市的蔓延;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纠正对生物圈的破坏等[5]。
3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于武汉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建议
3.1 城市化的主要目标应从“数量赶超”转向“质量提升”
武汉经过这些年的外延式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但是在质量上却是差强人意。所以说在建设“两型社会”的现阶段,经济质量的提升在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上相对于数量上的增加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3.2 城市化应调节好城市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城市化扩张应以“摊大饼”向“压弹簧”的道路上发展,“大饼”如果摊得太大,不仅造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松散,而且会使得有限的耕地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过度的征地行为,会导致大量农民被一时的高额征地赔偿款冲昏了头脑,未能做长远打算,在失去土地之后没有固定收入,甚至会造成部分地区的骚乱,留下了巨大的社会隐患。所以说内涵式发展已经是武汉城市化的内在要求。
3.3 城市化的发展应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引导为主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资金的投入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源泉;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是时代的主题、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经济,以良好的城市经济带动城市化的更优化发展。
3.4 注重中心城区与郊区城镇的平衡发展
武汉之前的发展重心是在城区,大量的资金都投到城区建设。但随着城区的高速发展,城区人口数量庞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紧缺。相对城区而言,与之相邻的郊区以及周边县城,由于缺少关注而导致城市化步伐相对缓慢,发展空间巨大,资源环境条件相对良好。所以说城市发展应从优先发展城区转向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使中心城区与郊区城镇能得到平衡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经济上的辐射力,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带动作用。可以通过评估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挖掘并协助其提高本地优势产业,适时调整和变动现有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地区及产业优势,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6]。
3.5 城市化进程中要重视文化产业建设
武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如黄鹤楼、归元寺等一系列著名景点;同时也是近代武昌起义的发祥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中文化产业必不可少而且极其重要。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转型,也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及其观念上的转型。武汉基础设施优良,山湖众多,并且被国家列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配套设施综合试点城市,给武汉的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城市对文化产业及资源环境的投入,其作用是持久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在达到了和谐城市的条件之后,产业和资源环境优势就将回馈城市的发展。
3.6 城市化的同时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可持续发展是现在城市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除了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配置之外,节约土地也是重中之重,集约型的土地配置也是城市经济以及城市空间效果的内在要求,如果城市空间结构散乱,还会导致有限耕地的浪费[7]。应调整城区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置换,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中心城区应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为主。根据武汉发展战略规划,武汉应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改善城市环境与资源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8]。
3.7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不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要求,更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减小导致波动的结构性因素,有利于加速经济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乡村的农业生产水平决定了社会的总供给水平,城市产业的生产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总供给结构,从而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达到比较合理的状态,总供给结构就能比较合理,总需求的结构也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满足。
武汉应该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小城镇建设是城乡经济结构的结合部。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交流。小城镇的发展,对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訊业、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这对根本改变农村面貌,创造繁荣文明的新农村都有很大的作用。
3.8 城市化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3.8.1
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追求城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首先要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降低每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然后在城市与区域范围内发展可持续的工业,使用新型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其次开发绿色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经济空间规划,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实施交通规划和智能交通系统,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实施绿色产品工程,提倡绿色消费,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3.8.2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会可持续的混合土地利用,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减少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有效地减少交通排放;通过有效的土地规划,统一集中供电和供热系统,充分节约能源。
3.8.3
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政府应该保证基本适宜的环境权利的获得,教育和培训权利及充分就业的获得;消除贫困与社会对抗;提高城市的空间质量,提倡公民义务植树,规划充足的公园绿地;提供健康服务措施;鼓励公众特别是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其公民意识;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促进市民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地理学报,2005(6):894-902.
[2] 陈宣庆.关于我国区域规划问题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5(7):17-20.
[3] 马强.我国县域规划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5(7):21-23.
[4]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等.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3):330-334.
[5] 张伟,刘毅,刘洋.国外空间规划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5(3):79-90.
[6] 赵方兵,夏爽.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背景变革分析[J].北方经济,2005(3):19-20.
[7] 马国霞,甘国辉.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90-99.
[8] 刘传明,曾菊新.对完善县域规划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5(1):36-39.
[15] BREZMES J,LLOBET E,VILANOVA X,et,al.Fruit ripeness monitoring using an Electronic Nose[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0,69(3):223-229.
[16] NATALE C D,MACAGNANO A,MARTINELLI E.The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post-harvest oranges and apples by means of an electronic nose[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1,78(1/3):26-31.
[17] DEFILIPPI B G,JUAN W S,VALDS H,et al.The aroma development during storage of Castlebrite apricots as evalua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ic nose,and sensory analysis[J].Post 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9,51(2):212-219.
[18] OLSSON J,BORJESSON T,LUNDSTEDT T,et,al.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ochratoxin A and deoxynivalenol in barely grains by GC-MS and electronic no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2,72(3):203-214.
[19] PAOLESSE R,ALIMELLI A,MARTINELLI E,et al.Detection of fungal contamination of cereal grain samples by an Electronic nose[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6,119(2):425-430.
[20] DURTA R,HINES E L,GARDNER J W,et,al.Tea quality prediction using a tix oxide一based electronic nose: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3,94(2):228-237.
[21] BHATTACHARYYA N,KAPOOR D R P.Aroma Characterization of Black Tea Using Electronic Nose [C].in 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0-CHA(tea)Cuture and Science,2004.
[22] BERNA A Z,LAMMERTYN J,SAEVELS S,et,al.Electronic nose systems to study shelf life and cultivar effect on tomato aroma profile[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4,97(2/3):324-333.
[23] CONCINA I,FALASCONI M,GOBBI E,et,al.Early detec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processed tomatoes by electronic nose[J].Food Control,2009,20(10):873-880.
[24] 李炳乾,米長纯,刘君华.集成智能传感器的新进展[J].半导体杂志,1999,24(2):11-15.
[25] 王米娜,杨建华,侯宏,等.基于多BP子网络的电子鼻信息融合技术[J].传感器技术,2003,23(11):75-77.
[26] 殷勇,吴守一,邱明.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子鼻评定卷烟香气质量[J].仪器仪表学报,2003,24(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