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怎样利用课文具体情境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5-10-21张红梅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若飞大青山爱国主义

张红梅

在教学语文课本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一、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草地夜行》和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一样可歌可泣,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红军战士是热爱祖国的典型人物。上课开始,老师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了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学全文,再轻读一、二节后,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读着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什么样的小红军?他一个人在草地上怎样地走着?”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主要词语生发开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描述进入情境。学生说:“在茫茫的草地上,看不见房屋,看不见人,甚至连鸟儿的叫声也听不到。就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红军。身上背着一支比他个儿还要高的步枪,他的干粮袋已经空了。因为饥饿,他的脸色蜡黄,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前走去,那帽子上的红五星还是那样闪闪发亮。”孩子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眼前闪现着,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他们对小红军能否走出草地,十分关注。当学到那位老红军为了小红军而陷进泥潭英勇牺牲时,他们激动不已。他们说:“小红军这时可能会摘下军帽。默默地站在老红军牺牲的草潭旁,眼泪一滴一滴地挂在脸颊上。”“小红军可能会说,‘老红军啊,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问你的姓和名,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你!”还有的说:“小红军默默地想着,对,要记住革命!想到这里,他抬起头,沿着老红军没有走完的路走下去……”接着再朗读课文,他们把小红军先是悲哀,继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笔者觉得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于是,我就觉得教材中这些高大的人物形象在我的眼前是栩栩如生的,是活在我心上的。记得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课文中的“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很动感情,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呼唤着指导员。于是,孩子们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倘若我俨然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自己在情境外,学生也是不可能进入情境的,这样把自己置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内心的联想就很丰富,感情就很真挚,对教材的领会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荣获七项世界冠军,这是世界乒乓史上从未有的奇迹。喜讯传来,我激动不已,心中充满着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感到这件大喜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于是,上课了,我郑重地报告这一喜讯。我告诉学生乒乓球队的叔叔和阿姨怎么走上领奖台,代表中国领奖,奖杯上怎么刻上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我告诉他们,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体育场怎么会响彻我们雄壮的国歌,怎么升起我们庄严的五星红旗;我还告诉他们,乒乓球队的叔叔阿姨怎么苦练基本功……我越讲越兴奋,有个小朋友说:“李老师,你的脸都讲红了。”我说:“因为心里太激动了。”老师的真切情意使学生得到了感染,学生和教师的感情发生了共鸣。

三、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教师需很好地引导。《视死如归》一课,记叙了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动人故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把我和学生似乎一起带到了课文中描写的那个旷野上。敌人穷凶极恶,王若飞昂首挺胸,怒目而视。课文中这样写道:“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北边那巨人似的大青山。大青山连绵起伏,在夜色中更加雄伟。”学生提问:“写王若飞同志,为什么要写大青山呢?”我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王若飞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便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分析情境:首先让学生抓住“巨人似的”比喻词,想象苍茫暮色中,大青山的雄姿,映衬王若飞同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进而扣住课文中“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等刻画王若飞形象的词语,想象王若飞背对敌人的枪口,远眺大青山时的所思所想。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大青山坚不可摧,王若飞气贯长虹。他为了党和祖国的利益甘洒热血的立场,如同大青山一样,决不动摇。学生的感情升华了,他们从课文中描写的“景”感受到“情”,从人物的形象理解到英雄的内心世界。这就为确立“共产党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一切”这一观念打下基础。这便是把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情操的陶冶、道德觀念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了。

总之,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猜你喜欢

王若飞大青山爱国主义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傅作义保护王若飞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