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院前急救治疗研究
2015-10-21王林侯守伦
王林 侯守伦
【摘要】目的:恶性心律失常的院前急救治疗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中心)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救治)的5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开展治疗过程,疗效更好,过程更加安全、合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16-01
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发病后会对患者产生非常大的损害,同时这种疾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起病也是非常危急的[1],这类型疾病一旦发病后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恶化情况,临床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病等都是比较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的疾病。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中心)进行治疗的5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急救治疗方式与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中心)进行治疗(救治)的5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每组各25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治疗组,年龄4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57.92±13.34)岁。对照组,年龄40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3.63)岁。其中一共有20例冠心病患者,1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剩下的2例是风心病患者[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治疗方式,主要是患者入院(呼救)后进行常规的心电图监测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
治疗组采用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在开始院前急救治疗过程后,第一,需要在第一时间接通紧急救助电话[3],然后通知相关科室以及医生的(医生)基本情况,由护理人员和医师共同组成急救小组,这些小组人员快速的赶往现场,并且在途中利用电话及时的向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第二,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及时的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以及病史情况等,准确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然后为疾病诊断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当患者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疾病后,需要辅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姿势,对其给予镇静、吸氧等基础治疗过程[4],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采用扩充血管类药物。第三,患者开始抗凝(血小板)治疗过程中,抗凝(血小板)药物通常选择奥吉娜(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服用,一般剂量控制在300毫克。同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做好相应的时间和症状记录。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给予心肺复苏治疗方式,之后采用胺碘酮溶于到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其药物用量为150毫克的胺碘酮溶于10毫升的葡萄糖溶液中,确保在10分钟之内静脉滴注完成。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同时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反应得到明显改善[5];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生命体征明显好转,同时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反应改善;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减少,生命体征没有好转,同时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反应没有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25 10(40.00) 14(56.00) 1(4.00) 24(96.00)对照组 25 10(40.00) 8(32.00) 7(28.00) 18(72.00)P >0.05 <0.05 <0.05 <0.05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低血压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低血压症状,2例出现了心动过缓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胺碘酮是一种临床中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疾病的药物,胺碘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起到有效扩充的效果,同时可以对患者的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在临床中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在院前急救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疗效。
本文选取了我院(中心)进行治疗的5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急救治疗方式与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同时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低血压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其对应指标结果都明显優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治疗方式开展治疗过程,疗效更好,过程更加安全、合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永彪,韦元飞. 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院前急救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03:455.
[2]汪兴玲,张兴毅,甘白水,林罗此,黄勇谋,刘红丽,邓庆中,韩东. 院前急救无创临时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的治疗探讨[J]. 当代医学,2014,16:10-12.
[3]田民,朱福君. 恶性心律失常的院前急救治疗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2:106.
[4]廖文权. 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治疗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6:17-18.
[5]王兰香,彭强,潘赛英,柯杰. 恶性心律失常院前急救治疗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