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空间在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的设计表达
2015-10-21朱迪
朱迪
【摘要】: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将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的禅意空间分为四类:禅修空间、教化空间、朝拜空间、纪念空间。分别对这些禅意空间的设计特例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江南寺庙园林中各禅意空间的设计表达方式,为佛教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南地区 佛教寺庙园林 禅意空间 设计
江南佛教寺庙园林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性建筑群体,它兼具宗教活动场所和园林游赏的职能,为唤起信众游客内心的情感,江南佛教寺庙园林在营建时,注重佛国氛围与世俗世界的融合,从而推进了禅意意境和世俗意境的塑造。禅意空间是佛教寺庙园林意境中的主体部分,因此江南地区佛教寺庙园林中多出现表达禅意的禅意空间。
禅意,是由佛教建筑而引发的一种意境联想,这一联想带给人的是涤荡心尘、脱尘离欲、明心见性的精神感受。禅意空间,是指在佛教寺庙空间组织中,能引发涤荡心尘、脱尘离欲、明心见性意境联想的空间。在中国佛教寺庙中,禅意空间包含了很多内容,在禅修、教化、朝拜、纪念空间上都会体现禅意意境。受江南地区地域特征、历史情节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禅意意境在江南地区的佛教寺庙园林中表现的尤为强烈。
1.禅修空间
禅修指通过特定的物境景境唤起人心中的禅,唤醒人心中良好的状态。禅修行的目的在于获得观察事物的新见解。禅修地点会选择在深林或是岩穴这些幽静的地方,远离世俗的环境有利于修行者的修习。
1.1 “闲静修寂志,结跏坐林间[[]]”——自然山林禅修空间
自然山林中的禅修空间是佛教原始的禅修空间之一。禅宗同样喜好在自然山林中修行,重山林远人间,提倡独处幽栖,隐逸山谷,泯迹人间。北朝时期,游僧便南下至江淮地区,在山林中聚群离居,实行务禅制度,一边参禅一边耕作。三祖僧璨“隐思山空,萧然静坐”、五祖弘忍强调“栖神山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受文人士大夫精神影响,高僧大德普遍喜好自然山水,促进了在自然山林中禅修空间的进一步开发。
杭州灵隐景区的云栖竹径便是自然山林禅修空间的典型(图 1)。云栖竹径内翠竹成荫,林木茂盛,溪水潺潺,具有典型的江南自然山水特色。云栖竹径位于五云山,远离市井的山林位置为云栖竹径提供了绝佳的禅修环境,僻静的地理位置隔绝了红尘浊世,为禅修者提供了内向型的山林空间。虽然云栖竹径的规模较大,但其观赏路线是比较简单的,空间序列采用贯穿形式(图 1)。云栖竹径园林内以幽窄的石径作为空间的布局依据,竹林的栽植、园林建筑的布置都是以石径作为空间展开的形式,虽然山林空间区域广泛,但是供信众游客游览的部分却是典型的带型布局形式。相对于石径而言,整个云栖竹径形成内向型的空间形态。洗心亭、“云栖竹径”碑亭、回龙亭、双碑亭均沿路径周边布置,园林建筑面向内,由此形成一个主要景观区间。自然山林的禅修意境总是环绕在信众游客的周围,禅意悠远。
1.2 “丛林行道,以僧堂为最”——佛寺中的僧堂禅修空间
佛教寺院作为禅修空间,其禅修意境一方面表现在僧堂或是禅堂等殿堂建筑的禅修功能上,一方面受佛教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烘托了佛教寺庙的禅修意境。杭州灵隐寺位于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在南宋时期的江南禅寺五山十刹等级中的名列五山第二位,伽蓝布局规模宏大,形制齐备,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禪堂建筑体现和反映了禅的基本精神和修行精神,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禅堂建筑的总体基调简朴实在,以参禅学道为精神核心,反映出朴实超逸的禅修境界。
1.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佛寺中的自然禅修空间
佛寺中的自然禅修空间主要通过在佛寺内创造自然环境模拟山林景色,暗喻佛教净土,创造脱尘离欲的意境空间,达到涤荡心尘的效果,唤起信众游客心中的“明心见性”,这样的空间意境方能称为佛寺中的自然禅修空间。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北侧十一公里处,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既清”,遂名国清寺。国清寺东西北三面均被天台山环抱,寺址位于山谷中的一块敞旷之地,“地形宽阔,水源充足”,“倚五峰临双涧”,合抱之势宛如天台山的南大门[[]]。天台山国清寺弥陀殿前的庭院空间就是在方寸之地内营造无限的世界,空间范围上的制约在想象上毫无作用,一花一物皆为“境”。国清寺入口处的禅修空间以山门为起点,以弥陀殿为终点,沿石径布置园林要素,并在周围环以矮墙,形成含蓄、内敛的空间性格特征。空间内面积不大,却禅意氛围浓厚,意境深远。
空间内还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创造深远的禅意意境。“虚”主要通过两侧的竹林体现,营造的是空灵、隔绝尘世的意境氛围,“实”主要通过两侧高1.7米的墙垣体现。江南园林中,粉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盆景的背景,又限定了道路范围,再就道路两侧的立面来讲也形成了虚实对比的效果。
2.教化空间
教化的含义是教训劝化,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教化又曰劝化,教人而化恶为善也。寺庙园林中的教化空间包括放生池、摩崖石刻和经变故事雕刻等。
2.1 “慈悲为怀,体念众生”[[]]——放生空间的教化意境
台山国清寺的鱼乐园空间园林意境主题明确,是放生空间的代表,鱼乐园空间不仅具有典型的江南佛教寺庙园林特征,教化意境也非常浓厚。闭合的、环形的观赏路线是鱼乐园组织空间序列的依据。鱼乐园空间内规模不大,园内亭榭、道路以水池为中心,沿院墙的周边布置的内向格局形式,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向心力的庭院空间(图 2)。从鱼乐园的整体结构看,为突出教化的主题,放生池的规模和面积显著大于其他空间,且放生池位置醒目,周边花木葱茏,并且背后的照壁画龙点晴,加强内聚的感觉,因而突出了放生池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化含义。
2.2 “磨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摩崖石刻、经变故事雕刻空间的教化意境
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宗教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想象”[[]],佛教雕刻艺术就是表达佛教教义的一种重要手段。雕刻艺术通常以照壁、石碑、岩壁为物质载体,并在上面雕刻经变故事或是佛教偈语劝诫教导信众游客,创造出富含脱尘离欲、明心见性的教化空间。雕刻内容不仅表现佛传故事,也会与佛教术语、偈语结合形成教化空间,净化信众的心灵,唤起信众对生命的体会。
在宁波阿育王寺福慧桥和鱼乐园之间有一处雕刻空间。空间以在照壁上雕刻佛本生、本行故事为主,通过具象的方式将佛祖生平事迹展现在信众游客眼前。该处空间以与正对福慧桥的照壁为对称中心,照壁中心两边分别布置体型较小的照壁,形成内向型的空间格局。空间内交通流线明确,信众游客依次观看完雕刻内容后,便直接向前往深处走去,绕过中间的照壁便是阿育王寺的佛教建筑主体空间。明确的轴线关系使身处其中的信众游客感受到教化空间的庄严意境,内向性的空间布局则使得信众游客身处佛教故事包围的空间中,造成一种脱尘离欲的感觉。
3.朝拜空间
朝拜是指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朝拜一般的象征物、朝拜佛塔、朝拜佛像,这是佛教宗教崇拜自然发展的过程。佛陀或圣徒入灭后均建塔供养,因而塔自然就成为佛教徒礼拜象征物的主要崇拜对象。朝拜活动发展出了一系列仪式,朝拜行为与其空间、仪式密不可分。
3.1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佛塔朝拜空间的修行意境
宁波阿育王寺东塔是一座独立布置的塔院,位于主体寺院东侧,为元至正年间重建的仿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元塔。东塔塔院空间是一处典型的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以塔为中心的朝拜空间。东塔塔院内的空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以塔为主体的朝拜区域以及为了烘托朝拜意境而存在的庭院区域,空间以塔为主体,高耸的塔起到控制整个塔院作用的制高点,在体量上东塔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整个朝拜意境都以东塔为中心。
由于东塔体量高大,信众游客在朝拜游览过程中不得不仰视之。在竖向空间上,东塔与其他的建筑和植物一起,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外轮廓线,因而在视觉效果上,随着视高的变化,东塔或创造出高耸的空间感,使其轮廓线突出,或只能窥其一部分,这种空间感使朝拜空间更加的庄严和神圣
3.2 “菩提尽烦恼,尽令无有余”[[]]——佛殿內的像设朝拜空间的意境表达
佛造像以布置在佛殿内最为常见,形成像设空间。信众游客需有山门进入,再到达各个佛殿进行朝拜。佛殿内佛像朝拜仪式严肃神圣,佛像前布置拜垫供信众游客跪拜。在一系列的朝拜行为中,信众游客完成心灵上的自省,虔诚的朝拜佛像。普陀山法雨寺内佛像朝拜就必需先经过天王殿,然后是玉佛殿、圆通殿、御碑殿,最后到达大雄宝殿后折回。
3.3 “敬图遗踪,疏凿俊峰”[[]]——石窟及摩崖石刻中佛像朝拜空间的意境表达
北魏晚期,受禅、理并兴的风气的影响,石窟内的佛像纯粹作为礼拜供养之用,礼佛建功德的思想弥漫民间,造像从禅观修持的目的转向礼弥勒、礼弥陀、礼接引诸菩萨的世俗要求。这种要求使得石窟内对造像的造型风格、形式方面更为讲究。受多方因素的制约,石窟艺术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心理,传达出了时代的审美意识及艺术精神[47]。
南京栖霞寺是江南地区佛教寺庙园林的典型代表,栖霞寺中千佛岩景区内的石窟空间,就是依山而凿,呈带型开敞式布局。石窟虽是将窟内景象展露出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的山体平面并没有让信众游客能一眼望尽石窟,而是通过道路的引导与暗示,使信众游客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能够发现更多的佛像空间。这种空间序列与朝拜佛像的庄严神圣心理呼应,唤起身处其中的人的期待情绪。
4.纪念空间
纪念不是佛教特有的产物,但是在江南佛教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中,纪念空间的营造也是独特的一部分。纪念的目的是要通过一些实物或者举办一些活动来缅怀过去的思想或意图[[]]。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纪念空间主要以纪念与重大佛事相关的得到高僧或先贤为主,纪念空间的存在为信众游客近距离感受高僧大德的事迹,领悟佛教故事的内涵,也使江南佛教寺庙园林历史更加悠久,引人入胜,见贤思齐,加强佛教寺庙园林的禅意。
4.1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高僧大德事迹颂扬纪念空间的意境表达
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纪念空间的特色在于对得到高僧或是对佛教传播作出贡献的人物的纪念空间普遍较多。江南各名刹常常与得到高僧或文人名士紧密相连。他们或在佛学上颇有建树、或有无量的功德供后人膜拜纪念、或与江南名刹有不解之缘,加之江南地区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因此,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常常将对名人事迹的纪念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创造具有纪念氛围的禅意空间。
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内有一处以纪念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的纪念空间。空间内还保留一株章安大师手植的梅树,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整个隋梅空间营造出一种涤荡心尘、脱尘离欲的禅意感觉的纪念空间。
该处纪念空间在入口部分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法也是极有特色的。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处纪念空间的入口在大雄宝殿侧面的廊道内,墙面中间开一扇古朴的月洞门作为入口。圆形的月洞门规定了信众游客的视觉范围,来到月洞门前,圆形的窗口框出一副写意画,框景的效果塑造出一副禅意画面,别有禅味,同时也加深了空间的纵深感。
4.2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佛教故事纪念空间的意境表达
杭州法镜寺三生石就是一出以纪念两位古人的深厚友谊而出名的,传达了佛教的因果轮回教义。三生石位于杭州法镜寺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迹之一。三生石高近10米,由三块天然石灰岩合成,上有三生石的篆体及圆泽和尚事迹的碑文。这些组合在一起的纪念空间,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生石纪念空间交通流线清晰明确,空间路线按贯穿式的观赏路线组织,这种空间序列呈串联的形式,宝掌桥、三圣亭沿着一条轴线依次展开,三生石为空间序列的终点,也是空间意境的核心所在。
5.结论
以调研为基础,本文分析了禅修空间、教化空间、朝拜空间和纪念空间四种禅意空间类型定义及具体案例设计表达方式。从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江南佛教寺庙园林中禅意意境丰富,对禅意的追求伴随着江南佛教寺庙园林理景的全过程,并且渗透到佛教寺庙的选址和布局等方面。如在佛寺选址时,就会考虑到基址是否符合禅修的要求;在江南佛教寺庙园林禅意意境的追求中,能够透过偈语和诗词,感受到佛教教化的无处不在;在佛教寺庙园林雕刻的佛教故事中,体会到佛家的慈悲之心、教化之意。综上所述,禅意空间设计是江南佛教寺庙园林意境追求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寺庙园林最显著的特征,如何充分表达禅意是营建江南佛教寺庙园林的重点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鸠摩罗什. 《坐禅三昧经》
[2]《楞伽师资记》卷一
[3]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4] 葛如亮. 天台山国清寺建筑[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79, 4: 10-22
[5]百度百科. 放生池.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245.htm
[6]佛印. 北宋. 《无题·磨砖作镜不为难》.诗句的意思以“悟”为核心,开悟后便能明心见性,上下洞彻.
[7]马钰. 宗教美术的到来——以魏晋南北朝为例[J]. 美术界, 2013, (2):75
[8]王安石. 宋. 《望江南》(四之二)
[9]寒山. 唐. 《寒山子诗集·不见朝垂露》
[10] 谢灵运. 南朝 宋. 《佛影铭》
[11] 庞璐. 事件型纪念空间的设计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2]元开. 唐. (日本)《初谒大和上二首》. 鉴真圆寂之后,日本人民采用多种形式赞颂鉴真的光辉一生,元开是日本国高僧,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
[13] 秦嘉. 汉. 《留郡赠妇》
[14] 吕丽. 三生石故事在小說中的发展流变. 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2, (12):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