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解析

2015-10-21杨丽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分层目标差异

杨丽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因此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正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和指导,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二、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起始环节,是做好分层教学的前提,有两个方面要注意做好:

1、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好学生的分层。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差异一般会呈现出好、中、差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往往大多数学生也各自心领神会,师生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常常由于教师怕伤害一些中、下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难以启齿,不好明确。要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但不回避不等于可以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众宣布学生的分层情况,而应十分注意讲究方法。比如,可分别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冷静地面对差异,明确自己的定位层次,并注意为他们保密;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这种分层是相对的、动态的、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就可进入更高层次;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分层的目的,不是给自己难堪,而是帮自己选准“起跑线”,使其放下思想包袱,配合老师实施好分层目标教学法。

2、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做好教材的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充分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为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好适度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學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提问时分层对待,对A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问题,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度的问题。如教学对数函数时,通过引导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与X轴的交点、单调性)可让A组学生回答;而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则让B组或C组回答。将基础问题与拓宽的问题搭配,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得出的问题。

(3)、编拟不同层次的单元试题。单元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鉴别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编拟单元检测题时,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也得顾及A、B、C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单元检测题.可在同一份试卷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注明部分题只要求C组同学完成(如附加题),部分题只要求A组学生完成。也可以将检测题分成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一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均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对下一章节的学习充满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不甘落后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勇往直前,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总之,分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才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猜你喜欢

分层目标差异
相似与差异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找句子差异
雨林的分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