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5-10-21刘兰平
刘兰平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就提高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实践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实践的品格。所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地理老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并纳入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把“实践与应用思想”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在自然地理还是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内容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切实体现地理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讲“中国气候”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气候对民宅建筑的影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探究气候对房顶设计的影响,学生通过访问住过“人字形”和“平顶形”两种结构的居民的感受,结合亲身体验,得出我们北方的“平顶形房屋”设计注重防寒保暖,而南方的“人字形”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屋顶积水或漏水;二是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的影响,为了验证民间的“坐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学生分别调查了居住过不同朝向的居民的感受,同时利用温度计对不同朝向的房子进行测定,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朝向不同的房子,温度有明显的差距,坐东朝西房子的夏天温度明显高于坐北朝南房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的知识,设计和實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高效智慧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前一个“教”指的是不能单纯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来代替他们的实践活动。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教师指定了主题,加上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教师要变讲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总结、反复的反思、反复的沉淀,逐渐提炼升华出一套具有鲜明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三段式”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板块”导学案结构式(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在继承传统教案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文本结构模式优势,落实新课改理念,结合我校学情实际,探索设计出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导学案文本结构模式。通过使用“四板块”导学案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的一致性,把自学时间前置,老师把主动权、出彩权放在课前,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亲自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式。通过演示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比如讲“地球的运动”的这节课时,由于地球公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了七个学生上来演示地球的两分两至和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具体操作过程:先画一个椭圆,让其中一名同学站到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代表椭圆,其他同学分别代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近日点和远日点并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直观演示和情景教学,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李爱军.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