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疏导
2015-10-21王晓玲
王晓玲
摘 要:瓜州县是甘肃省移民最多的一个县,从1985年开始移民至今已有30年了。在这30年间先后移民八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65%。这些学生来到我校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与我们本地的学生大不相同。据调查,他们来自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藏族等几个民族,且学生全部住校。为了让他们在第二故乡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学校决定在住校生中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形成了《城镇中学移民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方案。我们对少数民族寄宿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获取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品德发展、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一手资料,为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提供借鉴数据。
关键词:民族 寄宿生 心理疏导
瓜州二中于2008年成立以来,目前在校学生三个年级,共60个班级,3000多学生。其中,有来自12个乡镇的移民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回族、东乡族、藏族)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各班。学校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面对这些特殊学生,学校想方设法让他们尽快融入“本地教育”之中。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进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便于调查,学校决定从少数民族住校生着手,这样就能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的资料。
现将我校在这一教研课题活动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问题疏导的实践做以下回顾:
一、民族寄宿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
我校对民族寄宿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环境变化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心理。有的民族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调查结果表明,特别是藏族新生心理异常表现在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和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
2.由学习困难、理解能力差而引发的自卑心理。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在学习上确实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原来的学校相比,学习时间长,强度大,学习压力剧增。当学业出现问题时,自卑心理加重,造成了恶性循环。
3.由家庭教养方式引发出学生的随意心理。主要表现为无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控能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
4.由心胸狭隘、情绪过激而引发的冲动行为。边远地区的民族学生与当地学生相比,他们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个别学生会采用冲动性行为,甚至喝酒、抽烟、打架。
5.由语言障碍引起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由于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环境有差异,因此语言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语言障碍问题较为突出,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6.由经济条件、家庭困难引发的嫉妒心理。这些民族移民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出现不道德行为造成心理失调。
二、民族寄宿生心理疏导的方法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要做好民族学生的心理疏导,就要把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和本地学生一起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心理疏导:
1.班级团体心理疏导。每个班级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主题班会就是常用的方式。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2.个别心理疏导。很多学生在有问题困扰时是不会主动找班主任解决的,所以班主任平常要深入班级,特别是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在周记上写批语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个别疏导的良好契机。除了周记的批语,班主任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
3.宽容保密,诚信疏导。坚持宽容和保密性原则是班主任赢得学生信任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保障。有时候,學生很多的烦恼都没有告诉好朋友或父母亲,却愿意告诉班主任,这是学生对班主任的高度信任。一个守信用的、宽以待人的班主任一定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家长对学生的疏导。我校民族学生常年寄宿在校,家庭与学生的联系弱化,这对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培养和谐心理来说成为班主任最大的困难。但是,班主任还要学会利用家长的教育来影响和疏导学生。
总之,只要班主任有高度的责任心,从爱护民族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工作中采取以上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能够培养出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有所作为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海青 主编《班主任工作常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陈洪庆 杜宇 编著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