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2015-10-21沈琴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工切入点课文

沈琴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语文阅读课文的字数,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富有成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不同于导课,导课好比是做个引子,切入点事实上就是你整堂课的脉络走向。

切入点就是文章的突破口,它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点,而在于每个老师在充分挖掘课文之后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所选取的充满个性化的设计。语文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同时这个最佳切入点也能为教学设计的提问环节做好铺垫。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牵课文这头“牛”,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呢?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文章标题入手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斟酌推敲之后定的,是文章内容、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承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学习课文,能够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树立一种标题意识。

有的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提挈,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谁在套谁?”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深入,学生的结论会越来越深刻:沙皇专制套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套身边的人;别里科夫套自己。

例如鲁迅的《药》是一篇老课文了,怎么切入?有的老师从文章的标题切入,问:这药是指什么?病人是谁?药效如何?何人开的药方?让学生对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可以通过标题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来进行对比教学,既简洁明了又深刻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一文,根据标题的暗示,分析先生的“说”与“做”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插图入手

课文的插图有着不可低估的教学价值,无论是形象的写实画还是抽象的写意画,都不会是教材中的装饰物而已。插图一般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绝不能小视插图的作用,在吃透文本的同时,可以大胆地利用插图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相对现代文较抽象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单凭想象很难达到真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一幅插图,就可以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二者交相辉映。诗歌的教学往往是由景入情、由情至理。如诗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大可以通过叫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找出诗中的十个意象来进行本诗的教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直接形象的观察中,以画解诗,更好地理解“思”意。又如在《童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鹤唳云端”景象的插图进行教学。

三、车到山前必有路——从关键语句入手

以课文杨绛的《老王》的教学为例:

(一)在快速阅读课文之后,请大家来找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句子。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眼找到文章的着眼点。也就是文末的“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二)进一步提问:这个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呢?

这样一问,学生很容易找到本篇文章的主角:“我”,老王。

(三)回味一下文章的基本情节,之后,用一个字来评价老王。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出老王的“苦”和“善”,到这步,文章的很多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都自然而然的会被学生所注意到,那么重点的赏析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衰弱不幸的老王,在送完鸡蛋和香油的第二天,就去世了,而,幸运的我,所谓幸运的人,真的是那么幸运吗?从而引出对于作者的介绍,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文作者杨绛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张晓风的《行道树》文章的首尾都出现了“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为我们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围绕这句话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能看出行道树为什么既快乐又忧愁吗?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反复品讀,行道树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形象就会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插上想象的翅膀——从文章留白入手

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让欣赏着拥有独立而富有个性的想象的空间。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等景象来渲染表达含蓄内敛的意境。文学,亦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

如《项链》一文中结尾的叙述在马迪尔德得知真相之后戛然而止,给师生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借“留白”发挥,给《项链》构思一个后续。又如一老师在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之后,赢者的颛顼会对共工说什么?通过填补这个空白,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颛顼的自大和共工的愤怒,对后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行为就有了个全面的解读。

留白是作者的一种智慧,教师能恰到好处的利用课文中的留白,是一种境界。通过学生有依据的想象,不仅可以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的感知有没有偏离文章的中心,而且经过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渗透教学目的也变得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语文教学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灵感教学,语文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特点和教师个人的喜好,多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切入点。教无定法,让我们在自由的语文课堂中,尽情徜徉。

参考文献:

[1]燕桂荣,《选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文史资料》2010年2月号中旬刊。

[2]邵红立,《在阅读中找到解读文本的支点》,《现代阅读》2010年2月第2期。

[3]侯艾华,《抓住切入点,挖掘知识链》,《语文教育》P34页。

猜你喜欢

共工切入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共工触山
背课文的小偷
大禹治水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