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下颌骨的测量对年龄的推断

2015-10-21罗浪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年龄差异

罗浪等

【摘要】 目的 统计分析21例人体下颌骨下颌角的角度差异,探讨下颌角与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完整头颅并对其下颌角进行测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少年组(6-14岁 )下颌角(130.96±2.43)°,青年组(18-30岁 )下颌角122.50°, 中青年组(31-55岁)下颌角(116.39±3.13)°,中老年组(56-75岁)下颌角(125.17±0.64)°。结论 人体下颌角的角度变化范围在不同年龄段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下颌角 年龄 差异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61-02

项目基金: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长医教【2014】10号

下颌角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种族、性别、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目前,在国内曹文强[1] 、丁细藩[2]等研究均得出下颌角在年龄、性别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结论。然而现在国内外多以颅骨缝愈合度、牙齿咬合面磨损度、颅骨壁面的情况和颅盖骨等各种测量数据的比较来进行年龄的推断,但关于下颌角角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下颌角与年龄关系的研究在人类医学、法医学和考古学中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主要侧重探讨年龄方面的因素,通过先判断性别再测量下颌角角度推测其年龄,具有实际的探究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颅骨标本。

1.2 方法:参照<人体测量手册>[3]下颌骨与下颌角的测量方法,下颌角为两侧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之间所成的角。将下颌骨基底缘置于测下颌骨器水平固定板上,下颌支后缘紧贴动板。读出量角器上两板间角度即为下颌角(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对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头颅骨样本进行测量。颅骨颅缝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参照莫世泰[4]《中国人颅骨缝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中方法观察颅外板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愈合形态。愈合度分级0度 完全未愈合,1度 开始愈合,2度 愈合一般,3度 大部分愈合,4度 完全愈合。

①.为保证本实验的准确性,首先通过对标本下颌骨进行性别的鉴定,鉴别法方根据[5]中下颌骨的性别特征:男性下颌角〈120°,女性下颌角〉125°进行区分。

②.再通过对下颌角的测量推断标本年龄范围。

③.同时为验证其准确性,观察同一完整颅骨颅缝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④.将人类年龄段划分为:青少年组(6-14岁 )青年组(18-30岁 )中青年组(31-55岁)中老年组(56-75岁)进行分类。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论

本研究项目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测得数据如下。

2.1 通过下颌角角度数值测量与颅缝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统计(见表1)

据表1 统计21列完整颅骨标本男女性别人数与其百分比及其男女下颌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各年龄组颅骨标本人数及下颌角。结果:男性13/21, 百分比61.9% ,下颌角(116.86±3.44)°。 女性 8/21,百分比38.1%,下颌角(128.79±3.53)°。青少年组(5/21,下颌角(130.96±2.43)°), 青年组(1/21,下颌角122.50°) ,中青年组(12/21,下颌角(116.39±3.13)°), 中老年组(3/21,下颌角(125.17±0.64)°)。

3 讨论

3.1 通过对完整颅骨下颌角测量,统计分析得出人体下颌角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角度差异,青少年期(6-14岁)下颌角(130.96±2.43)°,青年期(18-30岁)下颌角122.50°,中青年期(31-55岁)下颌角(116.39±3.13)°,中老年期(56-75岁)下颌角(125.17±0.64)°,得出不同年龄段下颌角变化值在116.39°~130.96°之间。其中除了中老年期外,其余各期下颌角角度呈逐渐递减趋势。然而丁细藩[2]等研究显示6-14岁下颌角(132.1±0.98)°,18-30岁下颌角(123.3±0.76)°,31-55岁(121.8±0.96)°,56-75岁下颌角(124.2±1.09)°,对比显示两者数据及表现趋势都十分接近。分析其原因,随着年龄增长,下颌支与下颌体逐渐增长增宽,下颌角逐渐减小,而成年后下颌骨的增长达到一定比列时,下颌角变化将趋于稳定,然而直到中老年后,随牙齿脱落与牙槽骨吸收,下颌角呈增大趋势。

3.2 柏蕙英[6]选取了华北地区有确切年龄的男性下颌角通过进行测量研究,得出各年龄段下颌角角度范围为106.5°-146.5°。之后丁细藩[2]等在柏惠英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华南地区有确切年龄及性别记载的男性颅骨下颌角进行测量结果得出不同年龄段下颌角角度变化值在109.00°-146.50°之间。将上述柏蕙英、丁细藩所做研究结果与本实验所得出下颌角变化范围(116.40°-131.00°)比较,得出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性。分析其可能性,柏蕙英等人当时研究均在80-90年代完成,所取研究对象年更为限久远,当时生活条件艰苦,食物以粗糙杂粮为主,咀嚼肌发达。然而下颌角的发育与咀嚼肌发达程度具有相关性[2],现如今本实验取用研究对象均年限不长,生活条件好,食物更为精细,咀嚼肌对下颌角作用相对较小。故所测角度范围相对小于柏蕙英等人所测的研究结果。

3.3莫世泰等 [4]研究指出颅骨外板矢状缝 、冠状缝 和人字缝开始愈合年龄分别为20-24岁和25-29岁。20-29岁颅外板冠状缝呈1度愈合占47%以上,30-39岁颅外板2-4度愈合有矢状缝和人字缝,40-49岁颅外板冠状缝、人字缝、矢状缝都基本上呈4度愈合。然而通过我们对颅外板观察显示在15岁以前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基本上呈0度愈合,到了15-30岁时呈1-2度愈合,31-50岁时呈2-3度愈合,55岁以上基本全部愈合呈4度。因此本研究颅缝观察结果与莫世泰等颅缝变化与年龄研究结论大体是相接近的,所以通过人体下颌角测量与颅缝观察相结合方法推断年龄与性别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3.4 本实验所测下颌角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下颌角(116.86±3.44)°,女性下颌角(128.79±3.53)°与杨楠[7]在其研究中提到男女性下颌角角度存在差异,其中女性下颌角比男性大2~5°的结论相似。

3.5 研究中对21具完整未知年龄性别的实验室颅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所测得标本中男性颅骨13具,女性颅骨8具,其中在6-14岁年龄段的有5具,18-30岁年龄段有1具,31-55岁年龄段有12具,56-75岁年龄段有3具,本研究从而增补了本校实验室标本未知年龄性别标注的空缺。

参考文献

[1] 曹文强,丁士海,刘文君.下颌骨弧及角度的测量[J].解剖学杂志,1999,22(1):79~81.

[2]丁细藩,莫世泰.华南地区现代人下颌角的相关因素分析[J].人类学学报,1993

[3]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79~83.

[4]莫世泰,张文光,雷绍伯等.中国人颅骨缝的变化与年齡关系[J].人类学学报,1989,8(2),131~135.

[5]朱泓.体质人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5~96.

[6]柏惠英.中国人下颌角的年龄变化2[J].解剖学报,1979,10(1),14.

[7]杨楠.3000年来人下颌骨演化的形态学研究[D]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9~30.

猜你喜欢

年龄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年龄歧视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年龄》
算年龄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年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