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2015-10-21徐慧
徐慧
摘 要: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学校整体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的特殊任务。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塑造学生完美的品格,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因此,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的能力、把新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培养 主体人格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创新精神
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过于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鉴赏、创作及个人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鉴赏而产生喜悦、兴趣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就会出现一种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育更是如此,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天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满堂灌的模式,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研究性学习。应广泛应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展示,使学生真正体会艺术的美。要让学生真正溶进艺术美的氛围中来,欣赏作品的情感和意趣,畅谈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不同门类美术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可分组讨论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感悟不同的美术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在欣赏《米洛的阿芙罗狄特》时,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复原美神的双臂。学生只要是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自己感情真挚的流露,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老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要使学生在愉悦、欢快中去思考,去接受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术欣赏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才会体会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美术教学中强调师生的双边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教学中老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发展自信、博爱、独立、自主的主体人格。因此,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之中,能大胆地“想”、充分地“说”、快乐地“动”。只有通过积极的想象、充分的交流,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在《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去参观庆阳地区各种地方民间美术作品, 收集相关的材料、图片,认真观察它们的形状、风格、特征等。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中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和分析课本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鉴赏、评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自己的主体人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是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可视的艺术形象的一门课程,它的艺术語言可以用独特的线条和精美的画面、形体、色彩、明暗、空间、构图来表现。美术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陶冶心灵,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课内,应抓住美术作品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知产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认知。在《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的教学中,我从介绍中国画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入手,然后通过选择不同表现形式又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画如“工笔”、“白描”、“写意”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中国画的形、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美、发现美、欣赏美,在脑海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感悟自然美和生活美,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要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创作,激发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调动其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马克思说:“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美术鉴赏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欣赏课要让学生大量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我国的敦煌壁画、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等美术精品,通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环节提高艺术修养。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的《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白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讨论、交流、评述作品,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技法、表现风格、文化背景、艺术家的个性等,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
要有创新精神,首先应具有对各种知识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有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意识和融合能力。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互相包容、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要把单纯的美术学科变为各学科合作的桥梁。在《走进抽象艺术》的教学中,面对抽象艺术作品,学生看到的是几何方块和非常乱的线条,我便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来辅助学生理解非常难懂的抽象艺术作品。例如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我通过播放音乐《百老汇的爵士乐》让学生在音乐的辅助下找到画家蒙德里安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内容。同学们在音乐中听到了爵士鼓、小号等乐器,在画中找见了这些乐器,他们还在画中找见了人群、街道和霓虹灯。在欣赏作品《圆之舞》时,我播放了圆舞曲再配合我的动态舞蹈,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而且课堂气氛非常的欢快融洽。最后,在非常欢快的音乐伴奏下,让学生创作一幅抽象派美术作品。作品非常棒,学生们自信地认为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抽象艺术大师。这种教学使音乐、美术互相渗透,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从而养成了喜爱美术、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的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現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美术教学而言,新技术往往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在每一种新的发现中体验创作的快感,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要鼓励学生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把新知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才是目的。要鼓励学生运用新的技术、新的创意为学校、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如根据自己的设想布置学校和班级环境、为社区老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节日协助布置环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等。他们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想。
综上所述,新课改美术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人格、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