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长”: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价值回归
2015-10-21雷富平
摘 要:“科学作为探究”强调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指向科学概念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要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感悟,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自主建构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从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我们从追求事实性知识转变到关注科学概念,实际上是从“科学作为知识” 向“科学作为探究”的质性转变。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用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的。“科学作为探究”正强调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指向科学概念的教学需要学生经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予以关注和研究,现结合科学课堂教学案例作些回顾和梳理,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记忆: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
“科学概念并不是为儿童所掌握和记忆,也不是用记忆汲取的,而是借助他们自己思维的全部积极性的最紧张工作而产生和成型的。”
——维果茨基
【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
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
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
4.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了,就会产生声音。
5.以“用嘴吹空瓶子产生声音”来验证气体发声也是振动的结果。
6.以“要使产生的声音消失怎么办”这个问题,从反面再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7.讨论“人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组织学生对概念加以运用。
案例1中学生虽然参与了模仿实验、比较归纳等活动,在行为层面上有了主动的表现,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大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开展的,缺失内在的诱因,认知状态未被主动开启,导致认知活动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认知内核。对“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的获取过程看似流畅、简洁,实际上让学生能感知的具体事实的量与质偏弱,概念概括偏早,缺乏对学生认知生长点的“探底”过程,本应富有思维含量的抽象活动缺失了思维活动的渐进性,没有真正实现概念的“自然生长”。
二、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源头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
【案例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教師提供一组材料:泡沫、回形针、牙签、瓶盖、西红柿、蜡烛头、石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些东西同学们都认识吗(投影出示)?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认为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呢?填写表格,并说一说猜测的理由。
(学生开始猜测并填写猜测理由,然后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师:为什么会推测错呢?刚才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物体沉浮的?
生:大小、轻重。
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大小、轻重有关吗?
生:是的。
师:按照物体的轻、重不同排列,然后按照大、小不同排列。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好像和大小、轻重无关。
师:同学们,我们明明感觉到物体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可是,老师提供的材料为什么又使这两个因素无关了呢?物体在水中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组材料来观察呢?
生:应该选择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一组材料。
生:应该选择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一组材料。
师:是啊!当有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控制,再来研究另外一个因素,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教师分别提供学生所述的两组材料,通过观察材料的特点,进而开展实验。)
案例2中,教师从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开始,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促使学生开始重新思考前概念的正确性。经过思考、交流,教师再次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断“搭桥”,材料一步步改变着学生的前概念,概念箭头直指科学概念。
三、错误:科学概念的建构资源
“科学就是在改正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经常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不是最终的,而是暂时的。”
——卡尔·萨根
【案例3】《电和煤气烧水,哪个更合算》教学片段
某市煤气涨价,家长纷纷抱怨。一位小学六年级同学在科学课后问老师:妈妈说煤气又涨价了,不知道现在烧一壶水用煤气合算还是用电更合算。老师,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能研究吗?
老师在班上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请大家都来研究这个问题。但如何开展探究,探究方法是什么,老师没有给予具体指导。
各小组探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在班上交流,结果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有的说烧一壶水用煤气省钱,有的则说用电省钱,争论不休。
教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大家的结论并不一致,可是大家都觉得结论只能是一个,而且都觉得自己的对。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仅仅这样争论下去,都说自己是对的,能最终得出结论、判断出谁对谁错吗?
教师:大家刚才都说了,要公开展示各自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统计的数据,让大家一起来质疑、来评价。下面,咱们各小组一个一个地说。
……
教师:通过刚才各小组的过程、方法和数据展示,以及同学们自己的质疑、批评、讨论,大家知道了,要公平地对比两种烧水方法的花费大小,必须注意一些探究的规则。哪个小组没有做好,自己再总结总结,想好了就给大家说一说。
……
教师:无论是从成功的探究中总结的经验,还是从失败的探究中总结的教训,这次经历让每位同学都有了不少收获。这就是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价值。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自己的挫折和教训中得到的收获对自己的长进有时更有影响。
……
在案例3中,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很强。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展开、探究结论的得出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关于不同烧水方法合算程度的知识,而且通过亲历探究,自主建构了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和实验效度的概念。学生在探究、建构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寻找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甚至出现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确切答案的现象。正是这个过程给了学生从错误、挫折中学习的机会。错误应看成是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概念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宽容能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相信经过自己努力会成功。
四、探究: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由探究活动,以此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科学概念。”
——大卫·马丁
有意义学习指的是学生将经验、概念、原理、知识框架建构起联系的过程,正是在概念之间和概念内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了有意义学习。建立概念之间联系的重要方法是类比,它是促进学习者在已有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在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学生前概念中可以利用的因素,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寻找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为科学概念的建立牵线搭桥。
【案例4】《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教学片段
师:乒乓球瘪了,谁有办法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学生讨论出两种方法:用热水泡;用电吹风吹热风。)
师:这两个方法到底行不行?小组同学不妨试一试。
(学生实验,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师:同学们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受热膨胀。
师: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谁受热膨胀了呢?
(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想:乒乓球壳和球内空气受熱膨胀,两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使得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乒乓球壳受热膨胀,就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就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师:固体受热能发生体积膨胀吗?同学们能利用简易器材展开实验探究吗(提供铜球、铁环、酒精灯、火柴)?气体受热能发生体积膨胀吗?同学们能利用简易器材展开实验探究吗(提供矿泉水瓶、气球、热水)?
(学生经过实验,发现本来能通过铁环的铜球在受热后体积膨胀,不能通过铁环;开口套上瘪气球的矿泉水瓶,瓶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使气球体积明显发生膨胀。)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固体和气体都能受热膨胀,而且气体的体积变化更明显。现在请支持三种猜想的同学分别举一下手?
(支持猜想三的同学明显增多。)
师:是不是因为猜想三有更多的同学支持,它就一定是真理呢?
生:未必,需要继续探究。
师:就利用瘪乒乓球,还可以怎样进一步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可以把瘪乒乓球戳个小孔,泡入热水,看看去除球内空气受热膨胀的因素,单凭球壳受热膨胀是否足以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学生实验探究,发现单凭球壳受热膨胀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加热的方法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
案例4中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受热膨胀,但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谁受热膨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探究。探究发现,固体和气体都能受热膨胀,而且气体的体积变化更明显。但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再次实验,发现主要原因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通过多层次的分析、对比,突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建构了科学概念。
五、结语
科学概念的建构,对于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当我们已习惯程式化的科学探究操作时,切不可程式化学生的思维。我们唯有在关注科学概念获得的同时,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形态的透视分析,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才能有助于学生经历科学概念本质的真正转化,构建科学概念体系。其实,科学概念教学不仅承担着具体科学概念的教学任务,还应承担起建构和发展学生认知方式的任务。只有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才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本质追求。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晶莹《科学探究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雷富平,男,1973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持人。